20191227王寶兒/台北報導

林良家之味 他的一枝筆 溫暖不同世代

紀念林良特別企劃之一

image
台灣兒童文學作家林良2013年出席「牽手走遠路‧共築文學夢」作家結婚照特展,憶起當時新婚的幸福時光,流下感動眼淚。(本報資料照片)
數年前,高齡91歲的作家林良(左)與女兒林瑋同台朗讀《小太陽》片段,留下溫馨畫面。(本報資料照片)
林良小檔案

從《小太陽》到《爸爸的十六封信》再到《林良爺爺的30封信》,林良先生與女兒、孫女的互動,並分享他的人生經驗,成了最具教育意義的青少年文學。

「新好男人」概念近廿年才興起,兒童文學作家林良卻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走在時代前端,將家庭及女兒擺在第一位。林良有三名女兒,許多著作內容都以自己和妻子與三名女兒的家庭生活互動為主,最著名的就是紀錄十餘年家庭生活的散文集《小太陽》,其中描述大女兒出生時的情景,「世界是這麼潮溼陰冷,我們曾經苦苦盼望著太陽,但是現在,我們忘了窗外的世界,因為我們有我們自己的小太陽了。」《小太陽》裡這歷久不衰又深入人心的溫暖段落,至今再版超過130刷。

 以愛寫盡自家溫暖

 《小太陽》於1972年出版,在2012年的再版書序中,林良提及,在《小太陽》44篇散文中,最為珍惜的便是〈一間房的家〉及〈小太陽〉,「〈一間房的家〉寫的是兩個人終於可以在一起的溫馨喜悅,使我們忘掉物質條件的極端貧乏。〈小太陽〉寫的是大女兒的出生。我們忘掉外面的『連陰天』,一連十幾天見不到太陽,卻慶幸我們的小屋裡有了自己的太陽。」

 在《小太陽》中,林良在「丈夫」、「爸爸」及「寵物主人」的角色間來去自如,寫盡自家溫暖而有愛的互動。如在〈一間房的家〉中,他描述與太太的第一個家,雖只由一間房間組成,但仍甘之如飴,「新婚之夜,我們聽到鄰居在炒菜,衚衕裡兩部三輪車在爭路,宿舍裡的同事在談論電影、宴會、牌局和人生。我們慘淡的笑一笑,知道房子太小,環境太鬧,此後將永遠不能獲得我們夢寐中祈求的家的溫馨和寧靜,但是我們沒有怨恨。即使它只是個小小的薄紙盒子,我們兩個人總算能夠在一起了。」

 書信充滿人生智慧

 除了描繪家庭溫情外,林良描寫與女兒的互動,也成了具有教育意義的青少年文學。如在1971年出版《爸爸的十六封信》,林良以書信的方式,一一建議大女兒櫻櫻如何應對生活中碰到的難題,充滿了人生智慧,也盡顯對女兒的愛。例如在女兒紅著眼眶,向爸爸訴說不被同學搭理時,林良即以自身經驗鼓勵女兒,不要害怕寂寞,且要牢記還有許多人愛著自己,表示「就算全世界都冷落了你,不是還有我嗎?」

 歷經人生歲月,林良從《爸爸的十六封信》中的爸爸,在時光匆匆中,又搖身一變,成為了《林良爺爺的30封信》中的外公,與外孫女彤彤分享人生經驗,也如同《爸爸的十六封信》一般,為不同世代的青少年提供了一封封的成長指南。

 林良認為,青少年最不喜歡閱讀名義上是為青少年寫的書,原因是作者並沒有「為十四、十五歲的孩子寫書」的自覺。作者往往寫得太老、太硬,而且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難免寫得十分炫學,應盡量運用家庭生活中的共同經驗,並使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與孩子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