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2陳祐誠/專訪

國內防疫只走1/4 主戰場在預防與控制

張峰義指出 3月4月是關鍵

image
前疾管署署長,三總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張峰義認為,台灣目前為止的防疫只走了4分之1而已。(鄭任南攝)

 大陸新冠肺炎疫情看似有趨緩跡象,鄰近的日本、南韓及遠在歐洲的義大利情況卻是惡化,前疾管署長、現任三軍總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張峰義認為,台灣目前為止的防疫工作表現不錯,但只走了4分之1而已;接下來的主戰場在於「預防」與「控制」,保護台灣的醫療體系打持久戰,等到快篩試劑與藥物研發出來,就有希望讓疫情走向收尾。

 張峰義坦言,最近出現的群聚感染是比較令人憂心的,第27例的密切接觸者當中,有11歲的學生及非法外籍看護,讓大家對疫情傳播的想像空間,從家庭跨到醫療照顧機構和補習班,這至少需要2個星期來觀察。

 張峰義指出,台灣防疫工作只走了4分之1,目前為止表現得不錯,但前面好不代表之後的防疫就會成功。接下來的主戰場在於防堵社區感染並保住醫療體系,3月、4月會是關鍵,而戰線是否拉長到5月,目前仍未知。

 疫情初期是防堵病毒境外輸入,所以限制旅遊、兩岸交流、陸客等,都是在減少病毒進來台灣的機會。最近的預防工作,例如日前爭論較大的大型宗教跨境活動,社區星星之火有可能透過大型活動發展成大火,義大利的跑步選手、韓國教會活動都是給台灣的警惕。

 控制則像是圍堵,個案一旦出現,就要把附近密切接觸者徹底找一找,找出來就是隔離治療,預防病毒散播出去。張峰義說,永遠可能有漏網之魚,但如果能框住大部分人,漏掉一點沒關係,當預防跟圍堵工作做好,降低感染人數、降低傳播速度,醫療體系負擔就會降低,才有能量繼續抗戰。

 張峰義表示,最後4分之1則要跟著國際脈動,當快篩試劑研發出來,或瑞德西韋藥物被證實有效,社會就能走回正常生活,民眾面對新冠肺炎能像面對普通流感一樣,看醫師、吃藥就能痊癒,但是要等疫苗研發,「今年是不用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