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3 王健全

搶救減薪困境

名家觀點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的薪資調查顯示,3月的經常性薪資較2月下滑0.01%,雖然只少了6元,卻是近40年來首次負成長。其中,旅行業、航空運輸業分別下滑3.69%及2.99%,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醫療保健業也都比2月下滑,而且根據主計總處的分析,4月受僱人數、經常性薪資的下滑會比3月來得更劇烈。

 這一波經常性薪資下滑和新冠肺炎的疫情關係至鉅,疫情如果拖得愈久傷害愈大。預計4月、5月後,將面臨全球景氣下滑,影響台灣製造業的進出口。至於在服務業的影響上,從前年年中的美中貿易戰以來,連續2年的不景氣,對只有5至6個月營運資金的中小企業幾乎是致命的打擊,而中大型企業也只能苦撐。

 尤其是這波疫情改變了產業結構,從外送平台、電子商務、遠距工作、學習、線上文化、娛樂等蔚為趨勢可見一斑,即使疫情過去,恐怕若干實體服務業的營收也回不去了。因此,體質孱弱一點的企業在苦撐無力、前景看淡的情況下,索性歇業或結束營業,這也是員工無薪假、減薪頻傳,致經常性薪資下滑的主要原因。

 面對此困境,政府如何協助企業渡過難關?首先,紓困和振興經濟從現在開始必須同步進行,包括:結合疫情控制較佳的國家如紐西蘭、澳洲,同步開放觀光客;透過核酸快篩或具備「無確診證明」的旅客優先開放等,使經濟逐步回復常軌。

 其次,政府誘因政策可以改採梯次消費,如分周一、三、五,周二、四、六、日,分階段進行,並規畫保持社交距離,緩和民眾消費的顧慮。再者,可透過預付折扣券(業界發行折扣券,民眾先行認購,但消費期限可訂在年底或明年年中),或APP的整付零支(如先付費買100杯咖啡,再一杯一杯地消費),鼓勵民眾先行支出,再事後消費,讓業者有資金流進來,才能解決流動性不足的困擾。

 此外,政府亦可考慮發起「搶救服務業大作戰」,鼓勵中高收入族群基於幫助他人、振興經濟,進而大膽的消費,因此,消費不要有罪惡感。甚至提出「加1」口號,鼓勵中高收入族群,本來只買1件商品,現在鼓勵多加1件;本來內用消費,可以考慮再加外帶,增加消費支出來全面搶救服務業。

 至於在製造業上,紓困、融資並透過保險、法律諮詢服務,協助企業因零組件、原物料調度不足而面臨毀約的困境。同時,加速分散出口市場,尤其是協助企業拓展疫情較輕的紐澳、東南亞國家市場,並透過海外經貿運籌基地,包括展示中心、倉儲、供應商或通路商平台設計等,來降低中小企業海外行銷障礙,才能協助業者渡過難關。(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