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西 海螺沒落盼新生

30餘年前雲林縣政府斥資2億多元經費開發67公頃的台西海園觀光園區,並於入口處設置高達10公尺的《海螺》裝置藝術,象徵新景點的開發,卻因缺乏配套措施淪為廢墟,讓鄉民經過《海螺》感觸良多。
台西海園開發最早可追溯到1985年國內風景區的整體規畫,1989年由雲林縣政府及省政府交通局耗資2億7000多萬元興建,希望配合沿海養殖漁業發展觀光產業,但因缺乏長遠規畫,園區荒廢10餘年。2013年縣府分階段整治,希望重啟海園生機,但效果並不顯著。
文史工作者丁仁桐表示,《海螺》經長年風吹雨打,破損不堪,成為地方的痛,在地社團曾設法爭取經費整修,讓它看起來不那麼破舊,但周邊未能有效發展,更加凸顯《海螺》的孤單與沒落。
丁仁桐說,6年前縣政府分階段展開海園整治工作,保留溼地生態規畫成為生態園區,目前已拆除海園內各種人工設施,以免與自然化後的生物棲地格格不入,再規畫成微型潮間帶、生態觀察區、生態島、紅樹林等區塊,配合木質棧道連結,總算讓海園有了一線生機。
地方民眾認為,《海螺》裝置藝術雖成為地方開發的遺憾,但若能妥善規畫,海園仍可能成為吸引遊客的溼地園區,帶動地方發展,希望相關單位不要輕易放棄,重新賦予《海螺》全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