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3李怡芸/台北報導

從混凝土巨獸 看見粗獷美學

發現水泥建築的生命力

image
三信家商波浪大樓模型。(忠泰美術館提供)

水泥建築常被嫌太醜,建築師們卻開始反思其當代意義及美學,德國建築博物館策展人奧利佛‧艾爾瑟於2015年在德國發起的SOSBrutalism運動,努力保存過往稱為「巨獸」的混凝土建築並策畫巡迴展,今年來到台北展開亞洲首展。

以不同的視角思考

 這項計畫是針對1950至1970年代粗獷主義建築的全球性調查,思考這些二戰後因應重建而大量出現在世界各地的粗獷、厚重建築,同時觀察這些如今常被批評為醜陋、不友善的建築,如何注入新生命。

 策展人王俊雄表示,粗獷主義是整個建築發展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如今來看也是在面對和處理「過去」,而此展與6所台灣的建築系進行工作坊,讓學生們完成模型,也是讓下一代也以不同的視角思考粗獷主義。

融入在地慣用建材

 這次展出還包括已故建築師陳仁和的「私立三信家事商業學校波浪大樓」,王俊雄指出,時隔56年的作品在國外受到矚目,凸顯建築的時代意義。這一從歷史文化中重新解讀混凝土建築的展,特色在於並不以時間軸而以空間、地域為分區,也看出粗獷主義與不同的在地文化融合、運用所發展出的樣貌,同時,此展的巨大模型,勢必會讓觀眾有「wow」的驚嘆。

 此次展出的台灣案例,還包括去年甫獲國家文藝獎的王秋華建築師,於1970年代所設計,原中研院美國研究中心,即今日的歐美所,指導學生製作還原模型的台北科大副教授林靜娟表示,由此建築可看到架高的主體、紅磚,都是在粗獷主義下考量台灣潮溼氣候並融入台灣慣用建材的作法。此外,目前翻出的設計圖與最後成品有大幅度改變,也推估是因地制宜後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