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C4 開卷
20200710許文貞/台北報導

誰是正常人?

29歲作家寫出千禧世代迷惘

image
愛爾蘭作家莎莉.魯尼在小說《正常人》中精準寫出千禧世代的迷惘。(cJonny L. Davies)

 被外媒譽為「現代版的珍.奧斯汀」、「Snapchat世代的沙林傑」,愛爾蘭作家莎莉.魯尼在小說《正常人》中精準捕捉到新世代面對關係、情感、環境與自身的脆弱與徬徨,入圍2018年布克獎初選,不只在疫情下的歐美書市刮起一陣新旋風,作者親自擔任編劇的同名改編影集更是大受歡迎。歐美出版界甚至忙著尋找「下一個魯尼」,好搭上這波新的「千禧世代」文學熱潮。

藉由對話認識彼此

 時報出版副總編輯嘉世強表示,魯尼精準藉由一對四年間分分合合的年輕男女康諾和梅黎安的對話與情感糾葛,描繪千禧世代「怕落單、怕不同」,隱藏自我,在大環境中迷惘,藉由關係定義自我,向自我叩問什麼才是「正常人」的徬徨心境。

 談到以對話探索人際關係的作品,許多人會想到珍.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中,達西與伊莉莎白的針鋒相對,或是《愛在黎明破曉時》系列電影中傑西和席琳在聊天中漫步維也納、巴黎的一日約會。魯尼的《正常人》把時間拉到現代,透過對話,康諾和梅黎安這對表面乍看天差地別、卻有著相近特質的年輕靈魂,一邊藉由對話真切的認識彼此,一邊也在有意與無心之中狠狠傷害對方。

 嘉世強認為,在千禧世代之前,許多小說著重描寫一個人孤獨的英雄旅程,像是卡繆、卡夫卡等存在主義式的小說,重視、堅持自我,藉由嘗試與冒險,決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但到了千禧世代,人們活在無所不在的群體目光中,沒有人能獨活,為了適應群體,多數人隱藏自我,藉由群體的回應認識自己,尋找在社會上的位置,無法真正做自己。」

魯尼筆下世代發聲

 在魯尼筆下,梅黎安出身富裕家庭,卻不被家人喜愛,雖然非常聰明,在學校卻始終格格不入,被當作邊緣人。康諾則表面上是學校球隊健將、成績優秀的萬人迷,私下則熱愛文學、閱讀。康諾的母親是梅黎安家的清潔婦,兩人因此有了交集,在校外坦誠以對,惺惺相惜,在學校卻裝作互不認識。

 上了大學再相見時,家境富裕的梅黎安成為風雲人物,康諾則彷彿變成試圖融入都市生活的鄉巴佬,必須打工賺學費、爭取獎學金才能生活無虞。兩人身處不同的位置、迥異的環境,但相同的是對自我的迷惘。

 今年才29歲的魯尼被視為「千禧世代的代表作家」,但對於歐美文壇賦予她的盛名感到不安。她在NYLON雜誌的採訪中表示,「我不可能代表整個世代。」魯尼從15歲開始寫作,就讀都柏林三一學院時參加辯論社,曾是歐洲第一的學生辯士,更是位馬克思主義者,對於出書、藉由文學獲得盛名,有著根本的懷疑。

 對魯尼而言,千禧世代是故事的背景,組成其骨肉的則是無所不在的階級與性別對照,「我不是想要傳達女權或馬克思主義,我只是試著去觀察性別與階級究竟如何影響一個人,以及影響這些人生命中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