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7 張竝瑜

鑿井取水可行嗎

社會觀察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全台遭逢50年來罕有的大旱,各界無不期望政府能對旱象的緩解提出解方,超前部署。而經濟部長日前同意新竹科學園區廠商可以評估自行鑿井取水,以解燃眉之急。然而,鑿井取水就一定取得到水嗎?除了地層下陷的可能外,還會引起其他不可逆的災害嗎?

 筆者過去10多年參與全台的地下水蘊藏及地質調查工作,事實上新竹地區並未被列入具有重大地下水蘊藏之地區。地質鑽井資料顯示,新竹地區特別是科學園區一帶,具有較好的地下水通透特性的階地礫石層,層厚大約只有20到30公尺,在這礫石地層下則為透水性差的更新世砂岩或泥砂岩層。然而園區一帶地下水面的深度也僅約為20到30公尺左右。換言之,在難透水的地層面上,地下水層的高度僅有約數米不到,因此恐怕並不具支持大規模抽水的蘊藏量。

 而新竹地區具有較佳蘊藏的區域,是沿頭前溪及鳳山溪一帶河谷地,由於在冰河期時因海水面下降,累積大量數萬年以來的礫石沖積物,這些古河道礫石層,因為地質構造影響,在部分河谷地區層厚可達50公尺以上,加上區域局部地下水流向是朝向頭前溪集中,也因此水利署過去數年在頭前溪建置多口抗旱水井。然而由於地下水層是互相連通的,因此在科學園區應急抽水,不可避免地會引起下游水資源的短少,必須經過謹慎評估,否則也會造成其他抗旱水井取不到水的窘境。

 就整體台灣地區而言,具有較佳地下水儲存潛能的區域有限,例如以厚層礫石為主的台中盆地、名間─竹山盆地,東部花東縱谷以及屏東平原的荖濃─隘寮溪沖積扇頂部分區域,在目前因為環保聲浪而難以興建地面水庫的社會氛圍下,這些區域成為地下水庫的最佳地區。

 地下水庫的概念是在豐水期間,把地面過多的水導入地下深層的儲藏地層中,然後在枯水時抽出與地面水資源調配應急運用。一般作法為淺補深抽,在淺部利用河道攔堰、水塘、農田蓄水增加地下水補注,另外鑿設深井,從深部抽取使用。

 然而地下水庫的操作管理,需要對於地下地層的水文特性有相當的了解,可惜的是,過去政府及科研界對於基礎的地下調查工作並不十分重視,我們對於地下的基礎水文地質資料非常有限,各級長官決策所依據的往往是來自於老舊資料庫有限的調查資料所「推測」的結果。而開發單位也往往以最有利的樂觀推測數據做出相關的開發建議,結果卻產生後續國家社會與民眾難以承受的環境與經濟衝擊。

 我們希望政府及科研決策者,在推動智慧創新研究之餘,也應回過頭來重視國土基本調查,利用各種最新的科學方法加以調查與進行客觀資料分析,建立更完善的國土資料庫,也讓所有的決策能回到科學的數據說話,而非僅依有限的老舊資料「推測」數據,卻做為可能的開發利用決策依據。(作者為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台灣地下水資源暨水文地質學會祕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