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4朱雲鵬

三大來源推動通貨膨脹上揚

名家專欄

image
(圖/達志影像)

 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上月激增至2.48%,創下8年來最大增幅。反觀工業及服務業平均每人經常薪資,最新資料是4月分,為43190元,比去年同期成長2.77%;與通貨膨脹率兩相比較,發現薪資上漲的絕大部分被通貨膨脹吃掉了,令人痛心。

 這波通貨膨脹來自國際,有三大來源。第一是「供需失衡」,也就是以中國大陸為首的國際經濟,疫後復甦情況強勁,帶動需求的增加,但短期的市場供給受疫情影響尚未恢復。大陸的經濟成長在去年疫情剛發生時的第1季曾經降6.8%,但隨著疫情控制以後就恢復正常,所以去年整年成長為2.3%,而今年第1季的年增率則達到18.3%。

 來自復甦的需求拉力,使大陸工業生產出廠價(又稱為PPI)從去年的負成長,到今年起轉正,而5月時已高達9%,完全超乎預期。這會影響美國的進口價格、美國的生產者價格和美國的消費者物價。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PPI上月升到3.17%,消費者物價更可怕,4月分是4.16%曾引起股市大跌,5月分甚至來到5%,引發聯準會官員的恐慌。

 引發通貨膨脹的第二個來源是各國激烈的貨幣擴張政策,尤其是美國。為了拯救疫情,美國除了把利率降到0以外,還進行所謂量化寬鬆,也就是由美國央行在市場上直接購買美國國債以及房地產抵押債券,甚至是一般公司債。一直到現在,每個月還是買800億的國債以及400億的房地產抵押債券,一共1200億。美國國債最大的持有者原來是外國,但現在其持有比率已低於美國央行。由央行購買國家債券或者準國營機構發行之房地產抵押債券,就等於在印鈔票,換言之就是每個月印1200億的鈔票。

 銀行沒有辦法把加印的鈔票都貸款出去,所以大多變成超額準備,也就是爛頭寸。能夠貸出去主要還是房貸:利率大降,刺激買氣,所以美國的房價開始狂飆。事實上美國目前的房價水準已經超過了2008年金融海嘯前房價崩盤前夕的最高點。另外一些資金則流入股市,造成股票價格的上漲。不過,股價和房地產價格上漲,理論上不必然造成消費者物價的上漲,因為股票和中古屋的買賣,根本不計入國民生產毛額(GDP)。但此二者上漲,會引發一些衍生性效果。

 第三個造成通貨膨脹的來源就是原物料和運輸價格的普遍性上漲。聯合國農糧署的世界糧食價格指數,從去年5月的91,一路升到上個月的127.1。其他原物料,包含原油、礦產、鋼鐵,都大幅漲價了;航運更是漲到「一櫃難求」;中歐鐵路原本載運量不佳,結果從去年開始運量大增,現在班班滿載,變成「一廂難求」。

 漲價的原因之一是疫情導致耕作、採收或航運受到影響,但不全然。例如糧價上升的重要理由之一是全球暖化趨勢下的乾旱;而鋼價上升也和全球暖化下的減碳政策相關。在原油方面,為了呼應減碳,有些油公司已經停止新的油源探勘。這些趨勢如同比爾蓋茲所說,不會改變,會持續下去直到人類生活型態改變。

 以上3個來源,彼此密切相關。例如如果第三來源的供給中斷部分得到緩解,需求與供給青黃不接結束,物價就會恢復正常;這是目前美歐主流派的看法。但是問題在於美國央行會有政治壓力:美國上月薪資上漲率已經低於通貨膨脹率,所以實質薪資減少。在這樣的壓力下,有些聯準會官員已經改口,本來是鴿派(要繼續寬鬆)現在變成鷹派(要檢討寬鬆)。

 實際公布的數字會說話。未來公布6、7、8月的通貨膨脹率時如果依然節節上升,美國央行可能被迫提前限縮寬鬆貨幣的規模。美國前財政部長桑默斯說,美國現在央行等於是在高速公路上以每小時160公里的速度在開車,在這種情況下,通貨膨脹好比路上開始出現顛簸,那非減速不可。果真如此,恐怕會引發全球股市的震撼。不過,這樣做會讓經濟回到常態、通膨壓力降低,對消費者有利,對受薪階級有利,且拭目以待。(作者為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