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3 呂志翔

地緣政治下的奧林匹克

社會觀察

image
(美聯社資料照)

 「卓越、友誼、尊敬」是奧林匹克的三大價值,奧運會的目標不是獎牌數目,而是提供公平競技的場域,但在現實世界,奧運的表現成為國家威望及軟實力的象徵,具有高度政治意涵。哈佛大學教授、「修昔底德陷阱」理論大師艾利森在《國家利益》發表專文分析,在地緣政治脈絡之下,東京奧運的表現可以類比中國急起直追,已成為美國的「同級競爭者」。

 美中戰略競爭已演變成「全方位、全領域」的對抗,涵蓋經濟、軍事、外交、科技及意識形態,體育競賽也可能成為兩大強權競爭的新指標,甚至可以反映當前美中關係及國際現實。

 早期大陸體育積弱不振,直到1984年洛杉磯奧運,射擊選手許海峰才得到有史以來第一面金牌。如同其他領域,大陸體育在過去30多年快速崛起,挑戰美國霸主地位。2008年北京奧運,中共金牌數目首次超越美國,2012、2016奧運美國奪回優勢。東奧到目前為止,中國以24面金牌領先美國的20面,總牌數美國則以59面領先,雖然最後贏家仍不確定,但必然是場旗鼓相當的激烈競賽。

 從體育競賽比擬美中戰略競爭,艾利森指出,美國情報總監的《2021全球威脅評估報告》仍然形容中共是「逐漸追上的同級競爭者」,根本上是錯誤的。他更警告,奧運獎牌數基本上事關國家尊嚴,但如在地緣政治對抗的核心議題中,如GDP、相對軍力對抗、AI等尖端科技也落後的話,對美國的經濟、安全及世界秩序將有深遠的負面影響。

 東奧也反映出當前台海兩岸緊張關係,體育本身沒意識形態,也沒有顏色,雙方選手多次交鋒,表現出的運動員風範與精神令人激賞、敬佩。台灣在東奧已得到2金、4銀、4銅共10面獎牌,創下空前佳績,無論對台灣內部或是兩岸關係都是正面發展。

 但檯面下,部分台灣政治人物、網軍側翼卻是伺機行動,挑撥兩岸最敏感的神經,高喊「中華隊加油」居然被扣上「不愛台灣」的紅帽子;「正名運動」又捲土重來,這種最廉價、最不負責任的政治動作,只是在消費運動員的成果。

 國際奧會與中華奧會於1981年達成《洛桑協議》,台灣於1984年首度以「中華台北」名義參與奧運,所謂的「奧會模式」逐漸成為國際多邊組織處理台灣會籍、名稱的共識。東奧正名公投闖關失敗,部分人士又要進行巴黎奧運正名公投,此舉除了滿足台獨意識,升高兩岸敵意外,只會傷害台灣會籍,甚至剝奪台灣選手未來的參賽機會。

 而民進黨政府的表現只能以「色厲內荏」形容,在野時口口聲聲要正名,再度執政5年多以來,即使台灣與美、日關係空前友好,也無力為駐美國及日本代表處正名為「台灣」;出席世界貿易組織(WTO)、世界衛生大會(WHA)、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也只能使用「中華台北」,現在面對新一波的正名運動又如鴕鳥般視若無睹。

 受到選手優秀表現的激勵,台灣掀起一片奧運熱,台灣體壇應掌握契機,打造更理想的環境空間以及加強兩岸體育交流,但別具用心的政治人物請把手放開。(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