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人性美好
社會觀察
國慶日剛過,但孫中山並不平靜。前有作家吳淡如從教導小孩時發現,課綱教材對台灣歷史過往的扭曲。而連假期間,兩岸對辛亥革命建立中國也各自表述,各自解讀。這社會愈來愈讓人覺得針鋒相對、彼此不爽、人心險惡、大家都有毒。如果再看看韓劇《魷魚遊戲》,更印證這股心理不假。
怪要怪台灣政壇惡質化的發展,政黨利益掛帥,只計你死我活,不顧百姓蒼生。這愈加形成了人民意識形態的對立,對歷史文化的詮釋也各有立場。孫中山是誰的國父?《斯卡羅》要站在外國還是台灣原住民這邊?一股「人性本惡」的氣氛,正籠罩全台、全世界。但真是如此嗎?
集歷史學家、作家、記者於一身,被讚譽為歐洲最著名的年輕思想家之一的羅格.布雷格曼,寫下了《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一書,試圖推翻歷史成見,重拾人性間的美好。
他說,「世界遠比我們想像的美好,真正的威脅,是我們對於自己太悲觀」。二次大戰期間,德軍試圖用轟炸瓦解英國人的抵抗意志,他們認為,一旦恐慌與暴力蔓延開來,人類便會顯露低劣的本性。然而,德軍的劇本並沒有上演。接著,英軍採用同樣的轟炸戰略回敬德軍,他們認為,韌性是英國人獨有的美德,德國人連他們挨過的一半都挨不住。英軍的盤算也落空了。
事實上,不只德、英雙方對人性有如此悲觀的看法,而是高達97%的人皆然。眾多的歷史事件證明:當危機來襲,不論是炸彈落下或洪水成災,人類展現的都是最好的本質。
賈德.戴蒙在《大崩壞》中推論,復活節島島民因資源不足而相殘,甚至以人為食,是以殘酷自私的人性為導火線。但新的人口證據卻有截然不同的解釋。《蒼蠅王》作者獲頒諾貝爾文學獎,被盛讚為「生動刻畫了真實人性」;但是當虛構小說在現實中上演時,流落荒島的小男孩卻建立起井然有序的小型社會,為了求救,輪流看顧營火不滅。
事實上造成當今人心險惡,與對人類感到灰心的重要關鍵因素,是新時代新聞與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所有的惡消息永遠遠大於善消息,更能搏取眼球的吸引,人性醜惡似乎便成了我們洗刷不掉的烙印。
然而,人類如果真的嗜血好戰,為何在戰爭中造成最大傷亡的都不是於前線奮戰的士兵;而是遠離前線、不會與敵人面對面運籌指揮的那一小批人?人類如果真的難以教化,為何挪威將重刑犯送進宛如度假村的監獄,反而造就世界最低的再犯率?
人類的每一次大躍進,都發生在我們對自己有了新認識的時候。現在是時候該換個視角來看待自己了。在後疫時代、在後海峽危機之後,重新建立起面對國內外「人性本善」的念頭。
儘管世界仍有不平、人們的健康還遭受威脅,但你願不願意改變對人性的看法?這種改變會讓你和你接觸的人們一起成為更好的人。這不是「魔幻勵志」,而是我們的心理機制和行為傾向,這決定了文明走向,我們可以當個好人而演化。只要從自己改變,理解別人,彼此就能好好過日子。否則,難道我們要失去對人性的信心,處處懷疑計算,不信賴彼此,不希望台灣政黨和諧、兩岸太平?(作者為台北市出版公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