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4

社評/周邊緊張考驗大陸戰略定力

image
旺報社評

 大陸與印度軍方第13輪軍長級談判陷入僵局,未能化解延續17個月的對峙,看來今年冬季雙方將持續駐兵。從中方新聞稿來看,僵局是因為印度的態度更為強硬。這也提醒我們,大陸面臨的周邊安全問題,不只是東海、台海與南海的三海問題,還有來自陸地周邊強權的壓力,這都造成中共戰略壓力,考驗著中共高層的定力與智慧,甚至維繫陸權實力與增強海權力量的雙重挑戰。

陸權海權的雙重挑戰

 2020年6月,中印兩國軍隊在邊界用棍棒和石塊發生衝突,造成20名印度軍人、4名中國軍人死亡,這是兩國過去45年來首次因邊界糾紛造成的傷亡事件。兩國增兵邊境的同時,隨即啟動了軍長級會談。

 自去年對峙以來,中方在拉達克東部的實控線沿線建造了數十座大型建築物,供部隊在冬季停留。印度媒體報導也稱,印度已經完成新的直升機停機坪,加寬簡易機場,增設新的地對空導彈基地和雷達部署。兩國都在邊界上駐紮了數萬名士兵,並派遣了大炮、坦克和戰機以為支援。

 拉達克前沿地區在1月左右會降到零下30攝氏度,雙方軍隊過去此時都撤回到夏天駐守的陣地,但2020年5月開始對峙以來都繼續留在這條有爭議的邊境附近。這次會談失敗,多少對中方邊防構成牽制與壓力。同樣地,對於陷於疫情和財政困窘的印度也是一大負擔,這背後若沒有大國的撐腰,很難想像印度有和解放軍對峙過冬的底氣。

 印度對於中國大陸的壓力不僅在陸地邊界,在海上也對中國大陸形成挑戰。印度海軍宣布,美國、日本、澳洲和印度4國「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馬拉巴爾聯合海戰軍事演習第2階段,將於12至15日在孟加拉灣舉行。月初英美加澳荷日等6國才在菲律賓海舉行軍演,美國為首的軍事盟友對中共持續施壓,並未隨雙方同意舉行中美高層視訊峰會而有緩解的跡象。

 印度最近的軍事行動透露幾個訊息:第一,印度已放棄長期以來不結盟外交路線,與美日結盟制衡中國。

 第二,莫迪總理是印度教民粹主義者,但疫情處理不當重創經濟,失業率1年內從2.4%上升至10.3%,支持率1年之內從66%下滑至24%,只好透過對外強勢來維持他的地位以及安撫軍方。

 第三,印度認為中國受制於台海與南海緊張情勢,無暇顧及西邊問題,可以通過製造邊境事端,一方面呼應美國以交換支援,另一方面可以迫使北京做出一些讓步。

預防比打贏戰爭更難

 中印提高衝突的可能性不高,但是上述三點在1962年的中印邊界戰爭中都似曾相識。1954年剛打完抗美援朝戰爭,又遇上「三年大饑荒」,印度趁機蠶食鯨吞中國領土。1950年代總理尼赫魯土地改革失敗,造成經濟危機,為轉移民眾注意力,發動戰爭。當時印度獲得美蘇兩強的支持,自信滿滿,卻錯估形勢。

 近年來,西方世界不斷吹捧印度,宣傳印度將會超越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不外兩個目的,一是希望利用印度年輕廉價的勞動力,取代對中國產業鏈的依賴,但這次疫情重創印度的生產,迫使訂單回流中國。二是扶持印度在軍事上牽制中共,將中國拖入龍象兩個人口大國的消耗戰中。前者已經夢碎,後者仍有可為。

 中國需要能源進口,為了保護運輸航道,需投注大量資源拓展海權力量,但面對印度在邊界生事,及中亞恐怖主義活動,也必須投入地面部隊維繫陸權實力。而美國可以專注於維持海上霸權,中國要從傳統陸權國家轉向成為海陸兼顧的兩權國家,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中共認為中華民族復興需要和平環境,也試圖證明大國可以不透過戰爭和平崛起,不稱王稱霸,習近平堅持兩岸和平統一,也是這個邏輯。但以實力預防戰爭往往比打贏戰爭更不容易。大陸要和平,也要海權的突破與鞏固,卻面對美國與鄰國的擠壓,這對領導人的戰略定力與智慧將是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