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6葉家興

美國債務風險走鋼索

君看一葉舟/專欄

image
(CES官網)

 上周,美國債務上限順利展期2個月,10月中債務到期的違約風險暫時得以緩解。至於2個月後如何?恐怕又是兩黨較勁的另一番政治攻防。而反覆的政治博弈,真實目的在於尋求財政收支的長治解決方案,還是夾帶政黨私人偏好的特定議程?在過去幾十次提高、凍結或延緩債務上限的談判裡,答案昭然若揭。

 隨後幾日,美國就業與通膨數據公布都不盡理想。非農就業增長連續2個月銳減,進一步反映疫情後的強勁經濟復甦或已告一段落。而上月消費者物價指數按月上漲0.4%,再度超越預期;且按年升5.4%,已連續5個月升幅逾5%。處於30多年高位的物價壓力無疑也對政策手段的選擇形成約束。

 在疫情尚未結束,跨境旅行仍受限制,經濟活動還未全面恢復之際,美國通膨如此劇烈並不尋常。貨幣當局印鈔救市創造的過剩流動性固然無可卸責,但供給面外在條件的限制更加屋漏偏逢連夜雨。一方面極端自然災害與異常氣候加劇能源成本,另一方面疫情延續造成產業鏈中斷,而美國發動的中美貿易關稅戰形成去全球化潮流與地緣政治風險,也讓通膨問題更加棘手。

 不久前知名總體經濟學家高伯瑞在〈通膨辯論忽略的中國因素〉文章中,點名1990年代中以後通膨消失的主因,就是世界工廠「中國」的出現。他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重點不在利潤極大,而在社會穩定;並且還不斷透過學習與新科技,提高產量、降低成本,緩和運費波動與工資上漲的壓力。在智慧型手機、洗碗機、跑鞋等各種商品供應無虞的情況下,美國市場完全沒有通膨的感受。

 疫情下美國龐大財政與貨幣政策工具的熱錢刺激,主要是用來支付房租、房貸、水電與信用卡費。剩下的則會進入股市、債市與房市,帶動金融資產增值。固然,金融資產增值讓富者愈富,肯定會惡化貧富懸殊差距,但因為股票、債券、現存房產、土地並不會計入物價指數,也就不用擔心拉高通膨。

 高伯瑞認為目前唯一會出現的通膨威脅,來自美國與中國大陸發生戰爭。如同歷史上戰爭所引發的物資短缺,戰爭必然造成通膨,何況是與最大商品供應國發生戰爭,必然釀成惡性通膨的夢魘。因此,以民為本的理性決策者絕對不會貿然行事,美中鬥而不破的局面還將繼續。

 相對於債務上限問題的分歧,美國朝野倒是有「對中強硬」的一致共識。然而,好勝好強的美國政界人物所忽略的正是高伯瑞發出的警訊。對中強硬,可能惡化地緣政治與供應鏈脫勾中斷的風險,引發原料、物流、製造、運輸等最佳條件的中斷,最終導致物價上漲的壓力。萬一通膨夢魘降臨,可能加劇美國內部的各種社會矛盾,進而對財政收支形成更大壓力。而債務飆升的風險一旦惡化,恐怕危及美國霸權、美債信用、美元優勢,屆時就算取消債務上限恐怕也無濟於事。

 美國債務上限問題好解,債務風險卻如走鋼索。如果華府的政治菁英不識長期財政收支失衡的核心關鍵,追求以國際合作共贏模式,爭取時間解決國內的各種矛盾,那麼美國國債的真正風險,恐怕還在後頭。(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