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8

社論/在野黨應對民進黨錯誤教改表態

image
中國時報社論

 作家吳淡如透露女兒不知道誰是孫中山,大批「塔綠班」湧入她的臉書辱罵,名嘴趙少康也說郭董女兒不知道岳飛是誰,指這兩件事是民進黨去中國化的後果。事實上,近年來的教改,不只內容嚴重去中國化,更是把台灣發展的主軸線硬拉到民進黨這一邊,灌輸孩子大量經過挑選的政治素材,這樣偏狹私心的教育政策,正好印證「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這句諷刺威權的名言。

淡化國民黨執政成績

 網上有台北市某國中的一份社會科試題,政治議題多到讓人嚇一跳,包括民國36年時《中華民國憲法》為何未適用於台灣、講台語被罰、雷震組黨被判刑、韓戰是國民黨的西安事變、228事件與美麗島事件原由、白色恐怖、退出聯合國及現行外交政策等等。

 大部分內容冷僻久遠,恐怕連媒體招考記者時都不會問,因為主管大概也不清楚其脈絡;拿這些試題問路人,大部分人也不懂。每道試題的背後,必然在教科書上存在著一整套內容,大量政治試題的背後意味更大量的學習負擔,小孩子要學這麼多沉重的政治議題,下載那麼多半真半假的歷史事件到腦子裡,壓力會不會太大了?

 而且,內容也失於片面與偏頗,台灣彷彿只有兩個階段,前面是國民黨獨裁統治,後面是民進黨實現民主。民進黨因此收割了民主改革的歷史功績,成為台灣民主運動的「正統」。國民黨政權的呈現則多是負面形象,例如不在台灣實施憲法、壓制政治異己、製造白色恐怖、丟了聯合國席次、靠韓戰爆發才能保住台灣等等。

 美麗島事件詳述了現場是如何「官逼民反」,《兒子的大玩偶》是本土文學興起描寫小人物的作品,這些當然都是事實,但在2000年政權輪替前,國民黨在台執政了半個多世紀,台灣不是只發生了這些事,社會也並沒有民不聊生,否則台灣不會國民所得與教育水準節節升高,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當年實施國民義務教育、十大建設、全民健保及經濟發展的成果,至今台灣民眾仍受其惠,這表示之前的執政者有過亦有功。至於功過的比例,各人評價不一,有人認為是五五開,有人認為是四六開,但至少不會是一九開吧?

 如今教科書不僅把中國列在東亞史的一部分,還刻意淡化國民黨的執政成績,側重在威權壓制民主及外交受挫等部分,把國民黨從台灣的成就切割了出去。在政治正確的素材營造下,過去先賢力抗強權、追求民主的光環都給了民進黨,無視於國民黨執政下社會發展、經濟成長及中產階級崛起,其實無形中澆灌了民主化的土壤,以致於民意成了推動時代巨輪的最大力量。用狹隘的角度回顧歷史,不完整也不公平。

把民進黨史觀當台灣

 其實歷史是很多面的,台灣最早期的反對運動很多和大陸共產黨有關,例如謝雪紅就是台共。電玩與電影《返校》描述的基隆中學事件,根本是中共地下黨人案,這些史實都被民進黨略過不提,導致年輕一代腦子裡都刻著「國民黨(獨裁統治)vs.民進黨(民主鬥士)」的印象,為民進黨政權建立長久的選舉優勢。

 除了太多沉重的政治議題,試題中許多部分涉及法條、組織法,一般人都不見得了解,對孩子來說實在太艱澀,且答案未必是事實。例如《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規定,公立機關員工總人數34人以上,進用身障員工不得低於3%,此政策符合哪項公民素養?A.遵守法律、維護正義;B.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發揮公德、促進公益;C.理性溝通、相互尊重,標準答案是A。但該法是身障團體全力遊說,得到立委支持,政府才同意立法,用意在給難以覓職的身障人士一個就業保障名額,背景比一個簡單的標準答案更複雜。

 看看課本與試題中呈現的歷史面貌,會認為大陸和台灣沒什麼相干,過去台灣人民都活在水深火熱中,是民進黨帶領的民主運動解救了人民,但這和真正的事實是有差距的,課本不應該滿載著沉重的政治素材。你怎麼教孩子,就會有怎樣的未來,這樣的教學內容讓人為台灣前景憂,在野黨對民進黨錯誤的教改應該有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