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5簡立欣/台北報導

教科書醜化光復節 挑撥學生認同

不見光復二字 學者批討好當權者

image
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節,但台灣教科書卻用「接收」代替「光復」一詞。圖為2012年新黨成員集結成隊在大馬路上呼籲政府應將光復節訂為國定假日,並大喊:「台灣光復不能忘!」(本報資料照片)

今天是台灣光復節76周年紀念日,這個20年沒放假的節日,教科書中又是如何記載?根據學者整理,教科書中的台灣光復節內容,完全不見「光復」二字,淡化也就算了,還醜化、異化這段歷史,暗示台人對中華民國國旗感到陌生。學者痛批,歷史學一大原則就是「孤證不立」,編書者用一張照片挑撥學生們對中華民國的認同,令人不齒。

不放假 刻意淡化

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台北舉行受降典禮,接受二戰戰敗的日本投降,台灣從日本殖民統治中獲得解放,回歸中華民國。次年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宣布受降日為「台灣光復節」。這一天對台灣有特殊歷史意義;不料民進黨主政後,以「周休二日制上路」為由,自2001年起台灣光復節不放假,國民黨一度執政時也沒有積極恢復,以至於20年來許多台灣人早已淡忘這個紀念日。

 目前的教科書不但淡化,甚至還醜化、異化台灣光復節。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說,國一下的翰林版本關於台灣光復的全文是:民國34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澎湖由中華民國接收與治理。政府設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任命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行政長官握有行政、軍事大權,類似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配照圖說是:「慶祝台灣光復/台灣人民歡欣鼓舞,迎接戰爭結束。但從方向反置的國旗也能看出台灣人對中華民國的陌生。」

用照片混淆視聽

 南一版高中版台灣史關於台灣光復的全文是:國民政府於1945年10月接收台灣。同年,中國大陸來台人數近8000人,其中多為來台處理接收事務的官員、軍公教人員和眷屬,一般通稱他們為「外省人」。

 吳昆財痛批,台灣光復節,國小不教,國高中的內容如上,學生如何有感?淡化也就算了,還醜化、異化這段歷史,台灣光復懸掛國旗是大事,瑕不掩瑜,翰林版卻把這種圖說當成史論,以孤證當作台灣民眾對中華民國感到陌生的證據。歷史學最忌諱孤證,所謂「孤證不立」,不能用單一事物推論通則;編書者卻用一張照片挑撥學生們對中華民國的認同,以討好當權者,令人不齒,「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