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1李柏澔/台北報導

核電若退場 專家:恐接連上演大停電

image
台電核四廠空照圖。(台電提供)

 蔡政府力推「2025非核家園」,不過,專家表示,基載的核電一旦不延役,核四也不重啟商轉,就難以穩定供應用電,恐接連上演2017年815大停電,以及今年513和517大停電的窘境;希望民眾能以科學而非政治來了解核四,並於公投做出決定。

 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表示,北部長期嚴重缺電,北部自發電量和用電量差了300萬瓩,目前以「中南電北送」來支撐。而台電一開始的規畫其實是讓核一、核二廠延役並重啟核四。

 他指出,核一廠2部機組的裝置容量共127萬瓩,核二廠1號機已經停機,但加上2號機的98.5萬瓩共225萬瓩,若加上核四2部機組的270萬瓩,北部缺電就能迎刃而解,也能降低中南部如中火、興達等燃煤電廠火力機組的運轉比例,進而降低大量空汙碳排。

 葉宗洸說,不管是台電期盼維持的環保與穩定供電、環保署的減碳承諾,都很難在核電退場後達成。

他說,主因是目前的「核綠共存」狀態將被破壞,零排碳基載核電消失,足以維繫基載缺口的選項,最後還是落在無助減碳的燃煤與天然氣。

 核四公投領銜人黃士修表示,目前再生能源占比約6%,許多學者表示蔡政府第二任期要達到20%是非常困難。太陽光電和離岸風電的能量密度,要達到相同的能源總量,要用大片的土地鋪設;用力衝刺綠電,反而成為破壞潮間帶、農田、藻礁與砍伐森林的凶手。

 核四「龍門核能發電廠」前廠長王伯輝表示,台灣在福島核災後變成「恐懼式反核」,但在接連大停電後,有些人開始深入探討核能及台灣能源政策問題。他強調,將反核綑綁政治意識形態,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未來並不公平,期盼民眾能以理性與科學來看待核四重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