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賡武:中共回歸文史傳統 創造歷史連續性
2020年唐獎漢學獎得主、知名史學家王賡武認為,中國近代史跌宕起伏,但在鄧小平以後,從江澤民、胡錦濤到習近平等中國歷屆國家主席,都回歸文史傳統,甚至支持「清史」撰寫以連結明朝末年和民國初年的歷史,唯有記錄歷朝歷代歷史,才能塑造體系的集體記憶,也能為中國歷史創造一脈相承的連續性。
王賡武是知名的華人歷史學家、新加坡國立大學特級教授,曾任香港大學校長,第四屆唐獎漢學獎得主。他20日在第四屆唐獎頒獎典禮上,以「文史相成的中國之道」為題發表視訊演講,談他從古老中國歷史與政治論析到對於近代中國的觀察。
王賡武出生於印尼泗水、成長於英屬馬來亞,在家庭教育中學習中國傳統,並研讀古文。他的父親認為「文是中國文化的基石」,文使得所有紀錄得以保存,使「家族的關係得以界定,理想的天下觀得以建立,讓中國歷代領袖建立起統治體系」。
王賡武提到,中國從古老的皇帝天下觀轉型成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傳統國學多次歷經西方知識體系的衝撞。
王賡武指出,雖然20世紀的中國服膺新的世界秩序,卻在文化大革命改變了自身的文化遺產。不過在毛澤東過世後,鄧小平主張改革開放,為文史傳統帶來了新的可能。即使天安門事件和蘇聯的瓦解使中共政權受到挑戰,但文與史仍在近代發揮效用。
王賡武表示,記錄歷朝歷代歷史,能夠塑造體系的集體記憶,也能為中國歷史創造一脈相承的連續性。鄧小平以後,中國歷屆國家主席從江澤民、胡錦濤到習近平,全部都回到文史傳統,支持「清史」撰寫以連結明朝末年和民國初年的歷史。
不過他也指出,習近平將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藉著毛澤東1949到1978年這段期間的歷史,直接與中華民國和清朝天下都連接了起來,或許這是習近平作為文革之子的忠誠之舉,但習近平也深知選擇這條文史老路,能讓政權獲得廣泛的支持,重將孔子聖賢化,可能還是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因為「敬孔不會是推動未來發展的工具,而是讓其更能捍衛其統治正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