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試點兩岸防疫緩衝區 活絡金門
歌手黃明志最近發表一首新歌〈牆外〉為金門觀光代言,不少人聽出弦外之音,但對比金門長期以來在兩岸間的橋梁作用,疫情在這個兩岸交往最密切的地方築起一道無形之牆,實在令人唏噓。在蔡政府評估重啟小三通之際,讓金門扮演兩岸防疫「緩衝區」的角色以活絡金門,應可認真思考、設計。
已達免疫屏障標準
2016年民進黨執政後兩岸政治冰封、協商斷線,觀光、商貿等兩岸民間交流活動都不同程度受到影響,但受惠於源源不斷的小三通商機,金門不僅未遭受嚴重衝擊,反而獲得比馬政府時期更加豐沛的客源與財源。然而,去年疫情爆發後小三通被迫停航,金門經濟出現跳崖式下跌,稅收同比下降近1成,金酒營業額暴跌近2成,原本高度依賴陸客的餐旅、零售行業更是一片凋敝,縣長楊鎮浯透露若現有困局無法改變,5年後金門可能變成負債縣市。
金門、馬祖遠離台灣本島,靠近大陸福建,本來就是更加依賴於兩岸民間往來,當地民眾也紛紛在廈門、福州有投資、經商乃至置產,相較於這兩年靠中央和地方政府一連串刺激、振興政策獲得部分復甦的本島縣市經濟,疫後的離島經濟死氣沉沉,單憑政策介入可謂遠水救不了近火。隨著兩岸疫情的逐步受控,以重啟小三通為試點,逐步開放兩岸交往,就成為刺激離島經濟唯一有效之途。
試點金門扮演兩岸「防疫緩衝區」角色,具有相當穩固的基礎,防疫風險也最低。首先,去年至今金門未出現感染個案,今年5月因應台灣本土疫情的快速擴散,金門等離島3縣市在機場設置篩檢站,最終無一陽性個案。其次,金門人口較少且密度低,目前第2劑疫苗覆蓋率已達6成,接近7成的「免疫屏障」標準。而與金門一海之隔的廈門,疫苗覆蓋率則高達9成,雖在今年9月小規模爆發本土疫情,但憑藉強大動員力在1個月內「清零」後,維持低風險紀錄至今。依此,以金廈「小循環」為第一步,逐步開放台灣本島民眾經由金門往返大陸福建,再擴及兩岸人民恢復小三通雙向交流,應是兩岸努力的方向。
若小三通航線得到小規模恢復,為保險起見,初期金廈「小循環」適用範圍只限於14天內身處金門、廈門兩地的兩岸民眾。由於大陸公安部門仍然「一刀切」停發所有出境旅行簽證,故首階段只限於完整接種2劑疫苗、離境前PCR檢測為陰性、且連續14天在金廈兩地範圍內的台灣民眾。如符合上述條件,身處廈門的台灣民眾可搭船至金門,金門籍居民可免隔離回家,目的地為本島各縣市的居民須在金門7日採取自主健康管理,再測PCR陰性方可回台繼續自主健康管理7日。同樣地,已經身處金門14日並符合條件的台灣民眾,可免隔離入境廈門,遵守對岸防疫規定,14天內在廈門自由活動,方可離開廈門轉赴大陸其他省市或返回台灣。
刺激疫後觀光經濟
在疫情風險可控下,若金廈「防疫緩衝區」設立並運轉,最受益的顯然是深陷寒冬2年之久的當地餐飲、旅館和零售業。有意利用小三通往返兩岸的民眾都會選擇在金門居住7至14天,必將帶動民宿、旅館和大大小小的餐廳、商場及免稅店生意,同時金門當地觀光業者可為小三通「穿梭旅客」提供客製化深度遊。
「金廈小循環」對金門人也大有好處,他們可以自由往來金廈兩地處理商務和個人事務。若「小循環」在2個月內運轉順利,未出現防疫破口,該方案就可以擴大至馬祖、澎湖及大陸福建全境,並進一步開放符合預設防疫要件的大陸商務、探親人士免隔離進入金門7日後,可進入本島各縣市。
後疫時代的兩岸關係舉步維艱,但金門擁有扮演兩岸免隔離往來樞紐的條件和價值。20年前民進黨執政下先行開放「小三通」為金門引入活水,如果能再度活絡金門,使其不僅成為兩岸自由往來的唯一樞紐,還可以趁勢將原有觀光業升級為會展業,進而成為後疫時代兩岸商務、文化交流合作的重鎮,相信不僅會得到金門人民強力支持,台灣工商、觀光業界也會眼前一亮、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