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8林周義/台北報導

推動健康大數據 邁向智慧醫療

建置國家雲 公正第三方監督

image
AI智慧醫療大時代論壇24日舉行,台北榮總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左起)、衛生福利部次長石崇良、中國時報採訪中心副主任魏怡嘉、中國時報行銷業務部總經理王儒哲、科技部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長陳鴻震、精準聯醫總經理林台珮及工研院生醫所副所長王明哲合影留念。(范揚光攝)

前言: 近年大數據、數據串聯及資料加值蓬勃發展,結合數位醫療走向智慧醫療,其涵蓋健康照顧、個人化醫療、遠距醫療及穿戴裝置等,從政策、法令、技術研發到落地應用,涉及層面寬廣,中國時報秉於對國內健康醫療發展的關注及社會責任,邀集產官學專家,舉辦「精準醫療、智慧未來」論壇,期望經由各方的充分討論,讓國內智慧醫療走得更穩健、長遠。

大數據、人工智慧是推動精準醫療的2大核心,今年衛福部、科技部、經濟部合力推動「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串聯人體生物資料、健保資料、電子病歷等資訊,盼建置精準健康大數據。對於人體生物資料。科技部官員會中建議,可考慮建置「國家雲」,由公正人士、人權人士、醫界代表等作為監督,讓資料以公眾利益為導向來使用;衛福部亦回應表示,正思考「信託」概念,未來也許可讓第3方接受資料信託,只進行資料處理,不直接使用,達到個資的保障。

 本報24日舉辦「精準健康 智慧未來」論壇,邀請衛福部次長石崇良、科技部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長陳鴻震、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副所長王明哲、北榮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及精準聯醫總經理林台珮共同與談。

前端預防 用藥更精準

 李偉強以痛風為例,過去民眾看病時會被給藥,但卻有人吃藥後皮膚潰爛,無法事前得知,只能事後以藥害救濟補償,隨著精準醫療發展,如今已有部分藥物在開立前要求對高風險對象進行基因檢測,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石崇良表示,精準醫療有多面向可切入,除治療,也包含前端的預防,即精準健康,而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是2大核心。2019年,政府委託國衛院推動「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將醫院、健檢中心、衛生單位等的資料串聯,推動人體生物資料庫標準化、建立統一申請窗口,並提供加值服務。

電子病歷 運用更方便

 石崇良進一步提及,衛福部近期將預告「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修正草案,預告時間60天,預計明年實施,盼推動電子病歷雲端化,另一重點則是電子病歷交換平台,石崇良表示,對臨床、遠距醫療來說,電子病歷交換平台相當重要,而對研發端來說,病歷若能雲端化,運用就更大。

 大數據是智慧醫療的核心,其中亦包括了人體生物資料庫,對於資料庫的管理,陳鴻震建議,可將現行人體生物資料庫的管理政策視為1.0,並賦予推動2.0方案的使命,建置「國家雲」,由公正人士、人權人士、醫界代表等作為監督、治理數據的第3方,讓資料以公眾利益為導向來使用,是未來可以努力推動的方向。

數位互動 需資金挹注

 對於精準健康的發展趨勢,王明哲指出,相較過去,民眾如今已更重視健康衛生,也能習慣數位互動、非接觸經濟及醫療技術,工研院會持續觀察,鎖定技術的脈動和趨勢。

 面對已發展多年的數位醫療,林台珮表示,大健康在美國發展近10年,曾有公司搜集了很多數據,但經營5年就撐不下去,原因是支撐不了費用,大數據的搜集需仰賴政府支持,希望在資金允許之下,實現理念、滿足民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