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30林祖嘉

開放萊豬不是加入CPTPP的必要條件

名家專欄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最近為了12月18日舉行的四大公投案,執政當局、反對黨、各民間團體莫不紛紛投入大量人力與物力,爭取更多民眾的支持。從民主政治的角度來看,公投是實現直接民主的典範,當然應該支持。然而,為了讓民眾在投票時做出最佳選擇,因此在公投之前,政府應舉行說明會、公聽會和電視辯論等,讓民眾得到更多資訊,作為投票依據。

在四大公投案中,可能是「反萊豬案」的支持度最高,過關的可能性也最高。因為開放有萊克多巴胺的豬肉進口,可能會影響國人健康。然而,最近幾次公開辯論中,除了有部分討論萊劑是否會對國人健康有影響外,包括經濟部在內的政府部門提出的主要論點之一是,反對萊豬進口將會使我國無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或是影響我國與其他國家的經貿關係,因為我們用公投來反對政府的既定政策。

筆者認為上述觀點似是而非。首先,美國現在不是CPTPP成員,而且最近美國商務部長雷夢多和貿易代表戴琪已多次表示,美國目前沒有重返CPTPP的打算。也就是說,未來台灣要與CPTPP成員國協商時根本不會遇到美國,因此也不會有開放萊豬的問題。至於其他成員國和台灣一樣,本身不准使用萊劑,也沒有生產萊豬,因此我們與這些國家協商時自然也不會遇到萊豬問題。

退一步來看,如果美國在CPTPP裡,台灣反對進口萊豬就真的不可能加入CPTPP嗎?2015年底本已協商好的TPP,當時美國是成員國之一,另外兩個成員國澳洲和紐西蘭因為國民習慣吃牛肉,而較少吃豬肉,且國內生產牛肉很多,生產豬肉較少,因此他們在加入TPP時是開放萊劑豬肉進口,而不准萊劑牛肉進口。因為他們豬肉吃得少,市場也小,因此開放萊豬進口對其國人健康和市場的影響都小。

我國的情況與紐、澳恰恰相反,我國人民習慣吃豬肉,每年平均每人消費豬肉約37公斤,而吃牛肉每年只約6公斤多,且國內生產的豬肉遠遠超過牛肉,所以當年馬政府開放美國萊牛進口,但沒有開放萊豬進口,也是基於同樣的考量。

現在我們想問的是,2015年澳洲和紐西蘭並未開放美國萊牛進口,為什麼他們還是可以加入TPP?別忘了,當時美國也是成員國之一,為什麼美國並沒有堅持要求,並因此不同意他們加入TPP呢?這個例子說明開放萊豬不是加入CPTPP的必要條件。相信美國當年一定也曾經給澳、紐壓力,但為什麼最終美國沒有堅持呢?蔡政府應該去詢問澳、紐政府,他們當年是如何說服美國不再堅持要求開放萊牛進口。如果他們可以做到,我們是否可以採取類似做法來交換不開放美國萊豬進口呢?

那如果用公投來反對政府的既定政策,是否會導致其他國家的反感,或是不再與我們協商呢?其實這是過慮了,因為國際經貿協商講的是經貿實力與實際利益的交換。比方說,當年英國執政黨的政策是留在歐盟,但民眾公投的結果是選擇脫歐,相信其他歐盟成員國一定很不爽,但他們必須尊重英國公投的結果,因為這是多數英國人的民意。現在英國脫歐了,歐盟還是持續與英國協商自由貿易協議,因為雙方都需要彼此的市場。

所以,台灣是否能加入CPTPP,應該是決定於未來我們與其成員國在協商時能夠開放多少市場,包括產品市場與服務業市場,這才是最重要的考量;至於開放萊豬,筆者相信應該不會是其他國家在乎的項目。

最後,再強調一次,我們要加入國際經貿組織,應該考量的是要開放多少市場來進行交換,而不應該用犧牲國人的健康做為代價,因為健康是無價的。(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