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6胡健森/宜蘭報導

宜蘭焚化垃圾底渣再生 變水泥生料

image
宜蘭縣的「焚化底渣資源再生廠」1年處理底渣量3.3萬公噸以上,底渣篩分後可成為再生粒料,可當水泥生料、道路級配摻配料使用。(胡健森攝)

 宜蘭縣利澤焚化爐教育園區內的「焚化底渣資源再生廠」15日下午揭牌啟用,環保局表示,焚化底渣資源再生廠不僅在國內極為少見,再生粒料處理效能更達到優異水準,處理過的再生粒料可直接提供給水泥廠等業界,作為水泥生料之用。

 宜蘭縣的焚化底渣資源再生廠1年可處理底渣量為3.3萬公噸以上,前處理程序包括人工撿拾、4種粒徑篩分、循環式破碎、5段磁選篩選(回收鐵金屬)及渦電流篩選設備(回收非鐵金屬),廠內設有貯存區熟化焚化再生粒料,底渣篩分後另可成為再生粒料,可做為水泥生料、道路級配摻配料,可降低政府處理底渣財政支出,達到減少碳排放量與達成資源再利用的永續目標。

 宜蘭縣長林姿妙表示,焚化底渣經過篩分後,成為水泥生料及公共工程的建材替代原料,宜蘭縣公共工程將可多方善加使用篩分廠生產出來的優質粒料,賦予底渣新生命,一方面還可降低處理底渣的財政支出,一方面也達到減少碳排放量與達成資源再利用的永續目標。

 縣府在倉儲式資源再生廠北側設置一座名為「5公噸的垃圾」公共藝術,設計理念描述垃圾與底渣之間的體積關係,焚化處理後的垃圾會留下約15%至20%的底渣,等同每天焚化600噸的垃圾就可產製120座「5公噸的垃圾」公共藝術。作品試圖以再生粒料與垃圾的對比,及磨石子工法表現再生粒料的剖面,展示難以看到的一面,縣府期待喚起大家重視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