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投看2024大選
10月下旬甫從刪Q戰場凱旋的藍軍領袖,將四大公投定位為對民進黨政府的不信任投票,信誓旦旦要讓綠營再次重挫,然而事與願違,民進黨政府再度使出「抗中保台」的老招,造就藍綠對決的舊戲碼,逼迫不想選邊的中間選民遠離戰局,在基本盤綠大於藍的情況下,終致藍營支持的四大公投無一過關,淪為四大皆空的窘境。
殊不知刪Q的成功在於將主導權交給公民團體,針對當事人公共角色的失格失能予以批判,因此降低藍綠對決的不利影響,藍營才能淺嘗勝利的甜果。
此次藍營挫敗除了藍綠對決的負面效果外,還有公投與大選脫鉤,不利民間團體與在野黨動員;公投結果從未被執政當局執行或認真對待,以至公民投票的動機薄弱;投票日天氣驟冷,使得藍營主力的中上年齡選民不想出門投票等。
然而與藍綠對決同等重要的負面因素其實是黨內整合問題。國民黨自2020大選以來,一直無法有效整合黨內各種力量,尤其是原本最堅貞的深藍支持者,以至於在特定議題上常會形成忠誠派與妥協派黨內對峙或互打的局面。
此次公投,藍營地方首長各有包袱,面對黨中央主張的「四個同意」無法明確表態,引發深藍支持者群情激憤。這除了說明黨內協調機制失靈、黨領導人威望匱乏且誠意不足外,更暴露黨內嚴重的整合問題,致使贏面逆轉敗。
然而,失敗並不可怕,忘記失敗才可怕!持平而論,此次公投倘若能夠做為2022、2024年兩次大選的實兵演習,透過敵我實力強弱優劣的分析,往者已矣,來者可追。
以此次各縣市的投票結果來看,台北市、桃園、基隆、新竹市、新竹縣、苗栗、南投、花蓮、台東、澎湖、金門、連江等12縣市的四項公投票均是同意多於不同意。
而備受關注的新北市也有三項公投是同意多於不同意,因此缺乏中間選民的低投票率,以及台中市有三項公投不同意多於同意的指標作用是藍營失敗的主因。
公投結果呈現的藍綠基本盤,依然是北藍南綠的格局,而台中市仍是兵家必爭的重中之重,恰如三國時代的荊州重鎮。因此明年1月9日台北市林昶佐的罷免案與台中市二選區的立委補選孰能勝出,顯然後者的意義與重要性大於前者。
經過四大公投的盤整,儘管藍營犯了戰略上的錯誤,以致全盤皆墨,但在對比藍綠基本實力,並觀照藍營執政縣市整體表現不俗的條件下,藍營在2022地方選舉似仍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進入2024總統與立委大選,倘若藍營未能積極整合,任由各方諸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且執事者無法摒除私慾,推舉最強棒來迎敵,要想四度政黨輪替,終將成為遙不可及的夢幻。
如今面對公投失敗,藍軍勿忘戰犯在敵營之中,切莫在自家製造戰犯,藍營上下應該團結一致,謹記「成功不足為訓,失敗可為良師」,未來選舉別再把一手好牌打爛了。(作者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