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砍樹風波敲響大陸都更警鐘
廣州市為推動都更砍伐上千株榕樹,釀成廣州官場大動盪,廣州市委副書記等10名官員遭到紀檢單位問責,其中5人被免職,加上不久前廣州市委書記、市長同時被撤換,外界難免猜測連連。不過,大規模砍樹確實犯了大陸城市建設大拆大建、不注重歷史文化的老毛病,希望廣州事件能起到警惕作用。
保留城市特色與人文
經過多年經濟發展,大陸漸漸走向城市化之路,都市建設已達一定程度,2019年城鎮常住人口達60%,都市更新必須趕上人口增速,中央也出台政策鼓勵地方進行城市更新,3月「城市更新行動」更被寫入「十四五規畫」。廣州是大陸一線城市,大規模推動都更是順應中央政策,卻因為大砍榕樹反而成了負面教材。
8月大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就《關於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這份意見稿提出,嚴格控制大規模拆除、大規模增建、大規模搬遷,確保住房租賃市場供需平穩等要求,也強調保留、利用既有建築保持老城格局,延續城市特色風貌的重要。
問責通報把廣州市大規模遷移砍伐樹木事件定位為「典型的破壞性『建設』行為」,大力度地問責官員,一是給社會民意一個交代,二來也透露大陸在城市更新和建設中所看重和警惕的面向。換句話說,未來大陸城市要建立怎樣的生態關係,地方政府與市民在公共治理中又將建立怎樣的溝通機制,從中可窺知一二。
首先,都市更新將會顧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大陸近年來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為節能減碳的碳中和推出了系列整治改善措施。地方政府在解決問題時若有兼顧生態平衡的考量,本可根據當地氣候特點,為植物留出更多位置與空間,做出彈性化設計,更何況榕樹被老廣州人視為傳統和文化象徵,大砍榕樹極為短視粗暴。廣州日前發布新政策,將為城市所有樹木辦理「身分證」,實行數位化管理,未來肆意砍樹、大面積破壞地形地貌的情況可望改善。
其次,避免現代城市的同質化問題。廣州市《市管重要道路綠化品質提升》施工圖中有這樣的說明:道路綠化品種檔次不夠高,觀賞性低,影響景觀效果,更換開花品種及名貴樹種,促進城市新活力及招商引資。廣州市政府想營造更時髦的景觀,卻丟掉本土特色,真是得不償失。
城市同質化是世界各國共同的問題,保存老建築、活化老街區已成為趨勢,越來越多城市推動都更,採取新舊結合的發展模式。英國倫敦自1666年大火重建以來,舊市中心皆在原有結構和風格下進行改造;巴黎老區自奧斯曼工程以來基本的建築風格、城市紋理皆未改變。
不再是搞房地產開發
大陸城市建設曾大刀闊斧拆遷,大規模蓋起同質化的高樓與社區住宅,地方特色消失不見,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開始注重人文、保留城市記憶。不過,留住城市記憶、關注人文仍需落實在具體的實踐乃至監督上。《人民日報》曾發表評論文章〈以繡花功夫實施城市更新〉,意思是要以像繡花那樣精細的功夫來對待都更,強調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的關鍵,每個城市的特色不同,城市更新「改什麼」、「怎麼改」,需要因地制宜。文章還舉了重慶山城巷、北京首鋼園等幾個成功的都更案例。
其三,政府部門、市民與專家需要建立更有效的溝通機制。「榕樹風波」問題的核心在於官員的傲慢,儘管專家學者、廣州市民都表達了反對意見,卻未能受到重視和採納。廣州問責通報多次提到,官員要接地氣、察民情,尊重群眾訴求,完善專業論證、尊重公眾參與。
從積極面來看,「榕樹風波」敲響了大陸地方官員的警鐘。對城市更新剛剛起步的大陸而言,城市更新的底線將更加明確,都更不再是搞房地產開發,而是推動城市功能完善和提升居住品質。大陸住建部日前已發布通知,決定在北京、南京、廈門等21個城市開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工作,改善居住環境、凸顯城市人文風貌將是重點。
台灣城市一向重視地方特色與人文價值的保留與傳承,並由民間自主公益組織扮演主要角色,值得大陸參考。但台灣因私人產權受到法律保護,都更推動困難,甚至危老建物改建都窒礙難行,高雄城中城大火燒出都更之痛。希望大陸都更真能以「繡花」精神,既保留城市人文又改善居住環境,也希望未來兩岸能互相取經都更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