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9

社評/美狙擊商湯 科技脫鉤激發創新

image
旺報社評

 大陸人工智慧巨頭的商湯科技,被美國列入禁止美國人投資的「中國軍工企業」黑名單之後,被迫暫停香港的上市計畫,但隨後不久在2021年12月30日掛牌,股價一路飆漲,一度升逾23.12%,收盤漲幅收斂至7.27%,來到4.13港元,創下香港股市7月中以來,規模5億美元以上IPO的最大單日漲幅,商湯成功上市意義重大。

陸AI四小龍列美黑名單

 成立於2014年的商湯科技,與曠視、雲從、依圖並列為大陸「AI四小龍」,其主要產品用於智慧城市、監控和自動駕駛等領域。2019年美國商務部以中國政府在新疆運用商湯科技開發的人臉辨識系統監控維吾爾族為由,將其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

 不過大陸內需市場龐大,商湯業務並未受太大影響,並且還有能力將業務拓展至60多個國家,凸顯其在AI方面的技術優勢。這次上市雖受美國制裁影響,股票發行價被壓低,但整體融資規模沒有明顯縮減,顯示資本市場對商湯的信心。

 2021年6月,拜登政府以「應對中國軍工企業威脅」為由簽署行政命令,將投資「黑名單」擴增至59家陸企,12月10日加入商湯之後,旋即於12月17日再增加8家,一口氣納入了上述大陸「AI四小龍」的其餘3家。美國對大陸AI企業出手,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大陸在該領域的發展令美國倍感壓力。

 美國至今仍占據AI領域霸主地位,但大陸進步快速,並且美國Google、微軟等握有大數據及AI技術的企業,因顧及自身的商業利益及商業道德上的考量,不像大陸企業那樣願意與政府合作,導致美國在這方面發展的劣勢。曾任美國國防部第一任首席軟體官的Nicolas Chaillan就指出,美國已經在AI之戰中輸給了中國。

 美國對中國發動科技戰,確實讓一些陸企出現陣痛,營收大幅下滑,甚至面臨「斷供」困難。但這亦鍛造了不少陸企的承壓能力,願意以更長遠的戰略思維規畫企業發展,更積極尋求轉型升級,華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3年多來,華為承受了美國持續的全方位打壓,手機業務被迫按下「暫停鍵」,企業營收損失巨大。然而,華為並未放棄未來,反而保持創新投入,專利授權已逐漸成為其重要的收入來源。

去中國化反成去美國化

 整體而言,美國的打壓反倒令創新成為社會的高度自覺。近年來,大陸企業界研發經費投入不斷增加:2018年超1.9兆元(人民幣,下同)、2019年超2.2兆元、2020年超2.4兆元。以半導體產業為例,由於美國的遏阻,大陸業界更加重視本土替代,投資與研發力度均不斷加強。美國試圖以「脫鉤」阻止大陸科技發展,大陸以投資與研發回應美國。

 科技「脫鉤」是對美國的自損,亦是對全球化世界的重創。美國商界反對政府以「脫鉤」思維遏中,其理由甚為清晰:「去中國化」的結果就是「去美國化」。一方面,美國「封鎖」的一定是高技術含量產品,美國企業研發成本高昂,離不開大陸龐大市場提供盈利支持。切斷美國進行有效競爭所需的思想、人員、技術和供應鏈,也將破壞美國的創新。美國商會2021年度報告預估,若中美半導體行業全面「脫鉤」,將引發美國生產總值下降1240億美元,相關員工收入減少460億美元。

 美國強行與中國「科技脫鉤」,更嚴重的後果是催生分離的國際技術體系,這將是對全球產業鏈的重創。美國商會上述報告還指出,「脫鉤」政策實際上會促進大陸加快自主科技研發的步伐,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強制性地將美國技術從大陸剝離,可能催生出分離的國際晶片體系,一個體系基於美國技術,另一個體系基於大陸技術,就全球化而言,以美國為主導的單體系當然好過雙體系。

 在全球化時代,各國之間利益深度交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發展是市場規律和企業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人為推動「脫鉤」、以政治力量強行改變經濟規律是不現實的,無法解決本國自身問題,也會損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

 美國應從這次「狙擊」商湯未遂中反思「脫鉤」政策;大陸亦應以更開放之態進行自主創新,推動建設更公平、普惠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