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3

社論/台灣不能失去制衡的力量

image
中國時報社論

 國民黨四大公投、中二立委補選、台北罷昶案連吃敗仗,支持者大失所望,因而失去耐心與信心,有人怨氣沖天痛責黨中央,也有人陷入迷惘喪志狀態。國民黨一黨之存亡不足掛齒,但台灣不能失去制衡力量,國民黨仍是最大在野黨,應該振作起來。

如何值得民意付託

 政黨不怕敗選,怕的是亂了分寸,近年國民黨在這一方面表現荒腔走板。四大公投揭曉次日,蔡總統就召集府院黨高層、地方首長與黨內派系代表,劍鋒直指2022年底地方大選,達成儘速修法推動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的共識。在中二補選與罷昶雙贏隔天,蔡英文馬上在總統官邸集合黨內大咖舉行「選舉對策委員會」,探討年底地方大選的布局。

 反觀國民黨,沒看到黨中央的虛心檢討,倒領教了神隱甩鍋的黨主席,以及一場推諉卸責、把支持者當傻瓜的記者會。其間的企圖心與志氣格局,可謂高下立判。

 國民黨真正的危機,在於過去70年在台灣運作的政治支柱已完全瓦解,一是明確貫徹的意識形態與中心理念,以及透過堅強穩定的領導、優秀的行政官僚體系,凝聚了民心的支持與團結這些價值,已經蕩然無存。

 二是豐沛的黨產奧援在被凍結後,國民黨的組織動員能量已大幅削弱。

 三是與地方派系的互利共生,其負面影響與社會結構的演變,已從鞏固政權的資產變成必須處理的負債。深藍已成為核心支持力量,卻陷入同溫層取暖、無法吸引中間選民的困境。

 選敗並不可恥,而在敗選後能否面對錯誤、真誠檢討,讓支持者熱情不潰散、反對者心存敬畏。以最近的三連敗為例,國民黨讓人失望的原因,不只在於選戰的戰略誤判與戰術錯誤,更在於領導人面對失敗的勇氣、擔當與判斷力根本不合格!無法團結黨內,卻不放棄競逐大位執念的黨主席,加上弱勢失能的黨中央、各謀生路的藍營地方諸侯,這些當然都是明顯的問題所在,但國民黨真正的癥結更在於:

 一、整個黨失去定位與方向,黨員與支持者不僅對這個黨的未來沒信心,也不知道這個黨存在的必要性與價值何在?

 二、台灣的政治現實已是綠大於藍,中間選民比政黨力量更大,但從最新的選舉與公投的過程與結果顯示,反對或質疑綠色執政的民意雖然強大,但現在的國民黨表現顯然不值得這股民意的信賴與付託,這股不容忽視的力量今後何去何從?如何整合、令其寄託?

跳脫逢綠必反陷阱

 說到底,國民黨唯有扮演好稱職的、最有力的反對黨角色,真正做好監督制衡的在野黨功能,才有可能累積信賴、爭取認同,逐步達到重回執政的目標:

 一、不要過度沉溺政治性議題的抗爭,應該更著力在非政治性、非意識形態上的民生公共政策,如缺電、貧富差距、年輕族群實際所得、居住正義、少子化等民生有感的議題。

 二、跳脫逢綠必反的陷阱,而應精選、慎選反對抗爭的主題,在抗爭手段上也應與時俱進,不再迷戀過去的激烈手段,而應著重抗爭的耐力與創意。

 三、不要再沉溺在重返執政的催眠之中,理性務實地因應國際、兩岸與台灣社會的大變遷,放棄一次翻本、一擊奇蹟的賭徒心態,專心務本做好監督制衡的反對黨角色,自然能夠水到渠成,重返執政。

 其實國民黨並不缺人才,無論縣市執政權的22縣市囊括14個,遠大於民進黨、民眾黨;再論民代問政實力,雖然整體不盡理想,但表現突出者亦不在少數,而且在地方上的19縣市議會都占多數。罷昶案萬華選票開得並不差,顯然選民還是有是非之心,只可惜中正區投票率太低才功虧一簣。

 民主多元的台灣,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在野黨、有品質和值得民意信賴的監督制衡力量,現在的國民黨做不到,不代表台灣社會就沒有新生改革的力量,國民黨必須真正痛定思痛、惕勵奮進,否則新的變化很快就會橫掃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