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5

社論/綠色通膨來襲 供電警鐘響起

image
中國時報社論

 中油去年採購天然氣,因「配合政策」自行吸收天然氣國際採購價格的漲幅,虧損超過700億元,如果今年繼續凍漲,預估虧損將超過千億元。在全球性「綠色通膨」席捲下,天然氣價格將持續上漲,凍漲政策既錯誤又難以延續,更會造成浪費與不公平的後遺症,政府應及早改弦易轍,放棄凍漲政策。

補貼凍漲 隱藏高昂代價

 中油去年虧損達434億元,相較過去幾年算是嚴重虧損;其中天然氣虧損達749億,因政策因素而吸收的成本超過千億元。如果中油今年還是無法反映國際油氣價格的上漲,預估今年虧損可能超過千億元。

 細看中油去年營收,就可了解虧損嚴重的主因是「配合政策凍漲」;以項目來看,去年中油的油品事業大賺443億、石化獲利52億元,但最終還是嚴重虧損,主因就是不但所有盈餘被天然氣的虧損「吃掉」,甚至還大幅倒貼。去年上半年中油天然氣虧損約百餘億元,整體營收則猶有150億元盈餘,但下半年全球天然氣價格大漲後,虧損不斷擴大終而產生鉅額虧損。

 國營事業「政策凍漲」的案例不僅中油,台電也以凍漲方式執行補貼政策。台電成本早已超過電價,但歷次電價費率審議會的決議都是「凍漲」,表面理由是為民眾著想,真正理由則是為「顧選票」,不願電價上漲造成民意對廢核政策的反彈,說穿了還是政治利益的考量。台電的虧損可以用電價穩定基金挹注,2019年虧損200多億元,就用基金挹注400多億元美化帳面,台電雖然因此「轉虧為盈」,但基金只剩下22億元。

 去年台電預估獲利可達400億元左右,主要是上半年用電量增加、燃料成本降低;但下半年國際能源價格暴漲,盈餘逐月減少,今年起將出現虧損。以蔡政府的施政慣性,相信屆時又將政策凍漲,由台電吸收虧損。

 表面上看,由國營事業吸收虧損,讓價格凍漲,避免讓用電、用油與用天然氣的民眾增加負擔,企業與小商家也因而降低成本,整體物價又不會上漲,儼然全國受惠,豈曰不宜?

 不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政府補貼凍漲的隱藏成本與代價高昂。原本漲價會讓使用者減少用量,以民眾而言,是節電節油;以企業而言,是有動機尋找或更換資源效率高的設備,但政府補貼與凍漲使價格訊號失靈,因而造成浪費。再來是資源的扭曲錯置,價格上漲本可淘汰經營效率低的業者,但人為壓低價格讓其能繼續生存,造成資源的錯置。

衍生社會不公 拖垮財政

 更嚴重的是,補貼政策中隱藏的社會不公平。補貼油、電、氣是一種「齊頭式平等」的補貼,即所有人每個單位用量的補貼都相同,因此,使用量越多者得到的補貼越大。以一般民眾而言,一定是有錢人用電用油多於窮人;以企業言,大企業用電必多於中小企業;因此凍漲結果是:窮人補貼富人、中小企業補助大企業,完全違反公平正義原則的逆向所得重分配。

 以極端的案例看,台積電一家企業用電就占全台5%,豈不是全台企業、民眾都變相補貼台積電?全球競爭力爆棚的台積電又豈有補貼之需要?長期來看,如果國際能源價格呈現走高的趨勢,政府財政最後必然無力負擔:中油今年可能因此虧損超過千億元,恐怕到時就要把1300億元的資本額吃掉了。民進黨當記得陳水扁主政時的凍漲政策,讓中油、台電公司累積數千億元虧損的教訓,更別提國外許多政府長期補貼、最後拖垮財政的案例了。

 歐盟發出「綠色通膨」來襲的警告,即指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與減碳的各項政策,造成能源價格飆漲帶來的通膨危機。這些措施不論短期是否放鬆,長期而言必然持續,天然氣價格長期看漲。在此趨勢下,凍漲政策的成本會越來越高,終而難以維繫。國內油、電早已建立價格調整公式與機制,蔡政府應尊重制度,放手讓油、電、氣售價反映成本。

 與此同時,蔡政府也該想想,如果天然氣價格長期走高,大幅押注在天然氣與綠電的能源政策是否應該調整?否則,未來勢必面臨電價高漲、電力供應不穩定的雙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