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傾聽市場與企業的聲音
美中關係惡化,但美國金融業者卻持續對大陸擴大投資。據榮鼎集團統計,美國投資人持有陸資企業發行的股票及債券總值,從中美貿易戰開打前2017年的7650億美元,大幅成長至2020年的1.2兆美元,增加將近6成。美國經濟分析局發布的對外直接投資數據顯示,2021年前3季美國對大陸投資淨增加51.4億美元,較2017年同期的35.5億美元成長達45%。
陸企不必作繭自縛
美國雖大力制裁中國的半導體及晶片企業(列入實體清單),以壓制大陸科技崛起,但美國的紅杉資本、光速、經緯和紅點等頂尖創投公司,自2020年初以來卻加碼投資大陸晶片新創企業,總數達67筆,尤其紅杉資本累積投資超過40筆。若以投資金額來看,2020年美國投資者參與大陸新創企業投資達200億美元以上,占大陸新創企業總投資額約3成。
大陸並未因中美貿易戰而放慢市場開放腳步,外資持續長期看好大陸市場,美國對中投資熱度未減,背後邏輯不難理解,大陸還是全球最重要的供應鏈重鎮,隨著經濟與產業結構加速調整、市場擴大開放,內需消費及服務市場的潛力將跟著爆發。由此衍生的龐大商機,自然成為境外企業與投資人目光焦點之所在。
大陸前年開放外資獨資金融業執照,摩根大通、高盛及花旗等美國投行立即取得執照,並加碼投入資金,就是垂涎高達54兆美元的大陸金融市場。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表示,該公司未來對大陸金融市場的投資金額將是現在的3倍以上。上海美國商會針對338家在陸美企所做的商業調查發現,近6成美企將增加在陸投資;超過7成美企表示,未來3年內沒有將產線從大陸遷出的規畫。依據大陸商務部數據,2020年大陸新設立美資企業1642家,2021年超過兩千家,成長30.2%,美國企業與政府對中國崛起的回應態度顯然不同調。
值得留意的是,相較美國企業與投資人無畏於政策方向,仍持續加碼投資大陸,陸企卻紛紛傳出自美下市與取消赴美上市計畫的消息。大陸共享乘車巨頭「滴滴出行」去年12月發布重訊,決定自紐約證交所下市,重回香港或滬深上市,就是考量北京當局對國安及資安的疑慮。而包括網約車平台「哈囉出行」、約會軟體Soul、社交網路購平台「小紅書」等在內的中國知名新創獨角獸,去年陸續撤回或擱置赴美IPO計畫,也是基於同樣的考量。
趁勢消弭中美對立
陸企從美股下市或打消赴美上市念頭,恐非企業本意。嚴格來說,這對大陸企業未來的籌資布局並不是好事。美國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資金匯集地,也是胃納量最大的市場。在美上市除了可籌得更多資金外,對企業的品牌形象、國際知名度也有大大的加分作用。陸企若因非經濟因素放棄美國市場,恐會陷入作繭自縛的困境。
不容否認,自2018年川普揭開中美對抗序幕以來,雙方檯面上的較勁對民間的投資決策已造成一定的壓力。不過,基於市場與商機的考量,美國企業與投資人並未因而卻步,反而選擇加碼投資、深耕大陸市場。對陸企而言,赴美國上市並非無利可圖,也不是對美國市場沒有興趣,而是出於政治考慮的不得不選擇。這也意味中美雙方都應該更傾聽市場與企業的聲音,少些對抗多些合作,才能促進彼此利益的最大化。
尤有甚者,站在總體戰略思維的高度,北京或許可進一步思考,如何妥善利用美國企業投資的動力,順水推舟消弭中美雙方的分歧與對立。畢竟,不管是對大陸或美國、甚至全球來說,中美合則兩利、分則兩害,永遠是顛撲不破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