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8

社評/與時俱進的求同存異智慧

《上海公報》五十周年系列二

image
旺報社評

 《上海公報》不但促成冷戰國際格局的重大轉折,也深刻改變了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命運。50年過去,美中新冷戰烏雲瀰漫全球,台海情勢又陷入險境。《上海公報》的親歷者日益凋零,美國新一代中國政策學者漸受鷹派思維主導,如何傳承前人的精神和智慧,殊為不易。

九二共識緩和僵局

 《上海公報》代表美國「一中政策」的確立,在此基礎上美方與中共關係正常化,直至1979年與大陸正式建交。然而,如果回到《上海公報》原典重讀「原汁原味」的涉台論述可以發現,所謂「一中」只不過是雙方的各自表述,美方「認知到海峽兩岸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的說法,充滿文字遊戲趣味,北京希望早日實現與美國關係正常化,也就默然接受,因而達成了「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與諒解。

 《上海公報》之所以能夠求同存異,本質是當時的中共與美方在急需遏制蘇聯的共同考量下,彼此留下政治模糊空間。從宏觀的全球戰略來看,雙方求的是「接觸與合作」之同,存的是意識形態之異;從微觀的台海議題來看,雙方求的是「一中存在性」之同,存的是「一中解釋權」之異。時至今日,無論美國對台政策在天平兩端如何游移,最終還是回到《上海公報》的平衡點。近些年美方對蔡政府在政軍、外交領域的支持不斷加深,但仍不斷宣示「一中政策不變」、「不鼓勵(或不支持)台獨」的表態。

 1992年兩岸兩會就一個中國達成的共同認知和諒解,正是《上海公報》求同存異精神的延續。我方在國統會八一決議文基礎上,提出「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的表述,陸方經過研究以「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作為回應。由此兩岸求一中原則之同、存一中內涵之異的「九二共識」就此確立,這與《上海公報》就一中的求同存異、各自表述完全一致。

 民進黨政府談及「九二共識」時,強調「歷史已經翻過那一頁」。的確,台灣政治體制、兩岸關係和美中關係較1992年今非昔比,台灣民眾國家認同結構也發生劇變,但別忘了,當年我方海基會版本的一中表述及其依據的八一決議文,是基於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做出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也在那一年訂立。

如何符合台灣利益

 1992年到現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以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幾經修改,台灣民主制度和執政黨亦幾經變遷,但「國家統一前」以及「台灣地區─大陸地區」的定位絲毫未變,這一頁仍有憲法效力的白紙黑字,怎麼可能翻得過去呢?也正因為此,《上海公報》美方認知到的「一中」表述,直到今天仍然適用。

 當下的兩岸僵局,在《上海公報》同樣能找到答案。公報中美方「重申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如果把時空跳躍到50年後的今天,再來對比拜登政府《印太戰略報告》的涉台表述「美方支持台灣自我防衛能力,以確保台灣未來的地位能以和平方式決定,並符合台灣人民的意願和最佳利益」,兩者之間本質有何差別?簡言之,當兩岸終局問題已經擺到桌面時,美方反對的是單方面、脅迫式的解決方案,但對兩岸以和平、自願方式解決政治問題並不持異議。

 儘管眼下困難重重,美中在氣候暖化、地區事務、經貿等領域仍維持有效的溝通協調,雙方執政者還是努力維持求同存異的基本格局。同理,在大陸對台灣「硬實力」的絕對優勢之下,放諸今天及未來的兩岸關係,求同存異的精神與智慧,亟需得到與時俱進的傳承。蔡總統早在2012年首次競選時,就嘗試以求同存異建構兩岸論述,2016年就職演說離真正「求同」只差一步之遙,但蔡總統口中的「同」只有台海和平穩定的共同責任,卻忽視了兩岸在憲政體制、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的連結。

 《上海公報》歷經50年,已成為一個能自我發展的有機智慧,啟示兩岸:只要符合既有憲政體制、符合普遍民意、符合台灣最大利益,雙方應做出求同存異的處理,推進兩岸對話、化解政治分歧就不存在任何障礙。(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