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0李文輝╱綜合報導

切割中資生產鏈 對印度有害無益

名家觀點/陳經

image
陳經 (摘自陳經微博)

陳經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研究員兼副會長。風雲學會由理化、控制論、電工、史學、經濟學等各專業博士組成的智庫,科學與愛國為基本指導思想。

 陳經19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印度政府對在印中資企業發起新一輪封禁和干擾,這些以「安全」「稅務」為名的干擾行為,印度政府此前已搞過好幾次,中國企業開發的App成為重災區。如此不認真發展本土製造業,挖空心思,人為切割生產鏈條,對印度的競爭力,必將有百害而無一益。

 陳經表示,印度政府14日封禁54款中企開發App;稅務部門15日搜查華為在內多個中企在印場所。此前,外貿總局宣布禁止進口外國無人機,實際主要針對中國無人機廠商。但同時,2021年中印雙邊貿易額卻暴增43%,達1256億美元,印度從中國進口額增長46%,對中國出口增長35%。印度對中貿易逆差也從2020年460億美元增至694億美元,成為最大逆差來源。

 陳經稱,印度對中貿易逆差擴大受新冠疫情、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印度經濟發展需要及國內政治因素等多方面影響。然而,印度有經濟部門將之歸結為「中國占了便宜」。印度國家銀行15日發發布報告稱,如果利用生產關聯激勵計畫(PLI)將對中國依賴降低50%,印度GDP將增加200億美元。

 陳經認為,或許出於較為短視的評估,或許出於錯誤的認知,印度政府將互惠互利的雙邊經貿行為片面解讀為「吃虧」,並以此為依據對外國企業採取歧視性行為,傷害的也是印度自己的經濟,有時連印度企業都無法忍受。

 陳經強調,中國多次重申發展經貿互利互惠的交往原則,印度內部雖有抗拒力量,但最終仍然只能與中國不斷擴大貿易。只要印度還想發展經濟,國際經貿往來的經濟原理就繞不過去,中國的優勢就繞不過去。

 陳經指出,莫迪政府振興印度製造、激勵本土生產的努力,多年來成效不彰,製造業占GDP的比例從16%下滑到13%,早在疫情之前,經濟增速就出現滑坡。雖然通過高額關稅將手機等電子產品的組裝環節放在印度,但仍不可避免地從中國大量進口零組件和生產原料,這是國際化大分工的規律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