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6王家瑜/台北報導

B肝帶原者病毒量低 仍會罹患肝癌

陽明交通大學、台北榮總發現特定基因突變 20萬人隱藏風險

image
肝癌危險量表

 慢性B型肝炎是引起「國病」肝癌的主因,過去認為病毒量低就不需治療,但陽明交通大學和台北榮民總醫院研究團隊發現,帶有特定基因突變的患者,即使抽血檢驗都正常,仍可能罹患肝癌,估計國內有多達20萬名B肝帶原者有此風險,研究團隊亦設計一套「肝癌危險量表」,檢測結果大於或等於9分就是警訊,要及早治療。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國內有將近300萬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透過抗病毒藥物治療,可有效降低病毒量,進而減少罹患肝癌的風險。過去認為只要抽血檢驗病毒量及肝功能正常,就屬於健康帶原者,無須積極治療,但台北榮民總醫院研究部近期發表的研究發現,帶有PreS/S基因突變的B肝病毒株,會躲避B細胞和T細胞的免疫辨識,因此抽血驗到的病毒量低,卻又悄悄堆積在肝細胞,進而影響粒線體功能,導致肝細胞凋亡,最終引發肝癌。

 這項研究也反映出有部分患者可能是肝癌高危險群,卻不符合現行抗病毒藥物的健保給付標準,如欲用藥只得自費。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吳肇卿指出,過去認為B肝帶原者只要病毒量低、肝發炎指數不高就沒事,但突變的B肝病毒會寄生在肝臟中,慢慢破壞肝臟,目前國際間大多傾向「及早治療」,並持續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對象,進一步降低肝癌發生率。

 吳肇卿團隊和全台6家醫學中心合作,針對749位未符合抗病毒藥物給付標準的患者進行分析,找出多項肝癌風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肝癌家族史、病毒量等,並發展出一套「肝癌危險量表」,可預測未來肝癌發生風險,該研究也發現,這些處於治療「灰色地帶」的B肝帶原者,使用抗病毒藥物後,確實有降低肝癌風險的效益。

 吳肇卿指出,肝癌好發年齡為50至59歲,男性發生率是女性4到8倍,而家族史也是重要因子,但過去在門診時經常被忽略。他指出,量表結果如大於等於8分即為肝癌高風險群,若大於等於9分,則建議盡速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國內約有12%的B肝帶原者、約20多萬人都屬於此類。

 他也透露,目前健保署正在積極討論B肝抗病毒藥物擴大給付標準,其中「家族史」是目前醫界較有共識的危險因子,他認為這套量表可做為臨床評估工具,將大於或等於9分的B肝帶原者列入健保給付範圍,是符合成本效益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