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4

社評/點活台港關係穴道

image
旺報社評

 李家超高票當選香港特首,具大陸政協委員身分的「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會長李大壯,將來台探親並前往陸委會拜會,陸委會表示歡迎。借用李家超競選特首時的「共同開新篇」口號,歷經3年風雨的台港關係,也需要「共同開新篇」。

兩岸關係關鍵第三地

 無論官方還是民間層面,台港關係在兩岸關係上都扮演了十分特殊的角色,40年前大陸改革開放歡迎外資,香港成為台灣投資大陸的橋頭堡與中介,30年前的九二共識,正源於兩岸香港會談。2008年兩岸「三通」後,香港的兩岸「關鍵第三地」樞紐地位並未退場。一方面大陸願意將香港打造為「一國兩制成功樣板」,以吸引台灣民眾認同統一,另一方面台港之間的金融、人文聯結愈加緊密,可承擔兩岸政治破冰功能,大陸對可規範的台港關係樂觀其成。

 以中醫理論為比喻,如果把兩岸關係比作人的筋骨、經絡,台港關係雖不算是心臟、動脈,但仍然是非常關鍵的「穴位」。2016年,蔡政府上台之後,兩岸互信有限、溝通受阻,台港關係曾經再次發揮活絡經脈的作用,可惜好景不常,2019年,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劇烈的政治風暴幾乎將整個台港關係、甚至兩岸關係毀於一旦。蔡政府反將一軍,不僅把香港作為拒統反中的樣板,還當做選戰神器,北京則痛斥台灣對港獨、泛民的支持和聲援,進而將民進黨定性為「亂港黑手」,台港關係反而成為兩岸關係的「死穴」。

 台港關係回不到從前,兩岸關係亦然,但兩岸執政者應深思,既然雙方都無意讓兩岸關係走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那麼給台港關係「點穴」,透過局部的善意互動,保留兩岸關係回溫的可能性,對管理台海風險、穩控兩岸關係應有益無害。事實上,相較疫下兩岸幾乎回到冷戰期間的對立隔絕現況,台港關係仍能「藕斷絲連」,應值得珍惜。先看經貿數據,台灣對香港經貿依存度近2年持續反彈至近8%,已經回升至馬政府後期,再看民間往來數據,台港兩地每天仍有4班客機對飛,過去兩年蔡政府批准的港人居留許可連續破萬,遠超過去30年來平均水準。

優先鬆綁台港間往來

 由此可見,在新冠疫情與互設機構停擺的現況下,台港兩地經濟、民間往來互動仍然維持相當熱度,這裡面固然有《國安法》時代港人「移民潮」的催化,但更多還是台港關係的特殊性使然。蔡政府近期擬放寬港人專才在台定居門檻,雖然因執政黨內部疑慮而暫緩,但過去2年來政府的確透過專案處理等方式,給予不少港人特殊優待。

 與此同時,面對綠營和獨派要求停止《港澳條例》的呼籲,蔡政府仍然能夠守住港澳事務從屬於兩岸事務、但優先於兩岸事務的底線。蔡政府固然對鳳凰衛視做出了「港資變陸資」的界定,但此屬於個案的操作,對台港經貿關係影響面有限。

 隨著李家超走馬上任,香港建制派釋出消息,「反送中」修例風波源頭、涉及台港司法爭議的「陳同佳事件」並非優先處理事項,這說明台港關係的政治障礙有擱置的可能。而經歷《國安法》對香港政治圈的重整之後,當初頻繁遊走台港的香港政治、社運、學界和媒體人物幾乎全部身陷囹圄或淡出公眾舞台,北京眼中台港之間的所謂「政治風險」應該可控管。上述背景下,無論是陸方還是港府,都應該有足夠信心給台港民間、經濟及文化交往按下「重開機」鍵,並努力消除台灣民間赴港疑慮。

 之前民進黨大力「撐香港」,卻無法改變香港治權最終掌握在北京手中的現實,蔡政府須以台港之間既有的經貿、民間聯結為考量,務實承認台港關係仍然具有特殊性的事實。首要是促成台港民間交流逐步復常,香港經歷今年2至3月疫情海嘯後,如今幾乎進入「類共存」狀態,台灣這一波疫情緩和後,相信也會逐步與世界接軌。鑒於大陸嚴格的入境檢疫政策,台港之間反而有機會先行放寬往來限制,相信這是兩地民眾所盼。

 今年是香港回歸中國25周年,也是兩岸香港會談並達成共識30周年。撫今追昔,以台港關係活絡兩岸僵局,這是前人留下的智慧,也應是兩岸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