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3李怡芸/台北報導

重返70年代《十字路》法蘭岑探索人性

美國暢銷小說家 書展直播分享

image
強納森.法蘭岑透過越洋連線,在書展與台灣讀者分享寫作心境。(台北書展基金會提供)

 被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家」,以小說《修正》獲美國國家書卷獎,強納森.法蘭岑在台北國際書展以連線直播方式,與台灣讀者分享自己的最新小說《十字路》,此書被《大西洋月刊》評為法蘭岑至今最好的作品。

 《修正》出版後遇上911事件,在當時人心惶惶的美國成為話題,暢銷300萬本,20年後的全新長篇《十字路》則是重返1970的後嬉皮年代,以一家六口各自面臨生活問題、信仰崩壞、尋找救贖的故事,也捕捉了美國70年代在宗教、族群、性別、音樂、社會文化各層面的變化,從而理解美國理想至此於十字路徘徊。

 法蘭岑表示《十字路》是花26個月寫成,而他的寫作總是規律地每天早上就到工作室,在寫完日記後便開始修改前一天的小說,並展開新的內容和進度。

 法蘭岑表示,「一周7天,每天都寫5到10個小時」他也表示寫小說十分耗費心力,全靠規律以及「完全保持漆黑」的工作室,讓他全神貫注。

 書名《十字路》源於主角羅斯年輕時就心儀的藍調傳奇音樂人羅伯‧強生的一首歌〈十字路藍調〉,法蘭岑表示這個小說確實寫到很多相關的音樂背景,但自己很小心選擇書中描繪的音樂,「很努力避免那些大家想到70年代就耳熟能詳的音樂,因為故事的重點不是懷舊氛圍,而是幾個人物的生活。」

 寫金融海嘯、911曾有熱烈迴響,而《十字路》卻回到70年代,法蘭岑笑稱:「喜歡待在70年代是因為當時的總統不是川普,可以不用想他當總統時的事情」,此外他表示以寫作而言,寫當代有很多的時事提供素材和養份,但自己想嘗試回到從角色出發,寫出讓讀者會想讀的故事。

 相應於70年代的崩壞、變化,法蘭岑不諱言當代在戰爭等情境下,人們的道德處境更為複雜,但他堅信「人最大的價值是善良,也許世界不會因此被拯救,但我相信善待彼此,世界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