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9

社論/蹉跎猶豫 侯友宜的重大警訊

image
中國時報社論

 2024大選「三腳督」最新民調,侯友宜支持度較上月銳減7.3%,賴清德、柯文哲分別成長約5%;侯友宜如有心問鼎大位,應視為重大警訊,若再不有所作為,就會如同2019年的韓國瑜,在猶豫蹉跎間,高人氣再衰三竭,終而敗選。

兩岸政策 須證明不是草包

 侯友宜自2018年當選新北市長,民意支持度始終居高不下,去年九合一選舉以破6成得票率連任,成為2024總統大選人氣冠軍。侯友宜之所以受到民眾支持,在於他30年警察生涯,從基層做起,逐步升遷,受到不分藍綠長官的信任、同僚的愛戴與基層的肯定,一般民眾能在侯友宜身上找到自己的投射,這是其他可能候選人難以相比之處。

 若要負面表列侯友宜「不適合參選2024」的理由,一是現任直轄市長參選總統,選民是否接受,不無疑問;二是侯友宜雖備受社會信賴,但是否具備擔任總統的能力,卻是一個大問號。第一個障礙問題不大,畢竟他在競選新北市長連任之際,已經是2024大選最熱門可能人選,選民早已接受他可能半途參選總統的事實;第二個問題可能真是問題,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就直指,侯和韓國瑜同樣是草包,經不起總統大選的檢驗。

 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國民黨兩岸政策開始受到選民質疑,侯友宜一貫以「遠離政治爭議」持盈保泰。2022九合一選舉民進黨雖受重挫,國民黨贏得最多席次,但得票率並未大幅增加,因為年輕族群選擇了民眾黨。侯友宜陣營可能認為,參選2024最佳策略,是在兩岸問題貼近民進黨,以「不濫權的民進黨」路線,讓深綠挑不出毛病、中間選民能安心,深藍只能含淚支持,方可選票極大化。

 侯友宜持盈保泰,對競選直轄市長而言,確實很安全,但競選總統就非常危險。許信良就是認定侯友宜在兩岸政策與對外關係上缺乏起碼的認識,因而判定他是草包,不是民進黨的對手。但這是正確的判斷嗎?

 兩岸關係、美中關係與台美關係自2018年起已出現天翻地覆的改變,全球戰略家都擔心台灣成為另一個烏克蘭。所幸亂局中,中美兩強仍有意建立護欄關係,兩岸勉強處於「冷和」與「熱衝突」之間。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識,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但她未採用民進黨一貫的「中華民國是台灣」表述,而以「中華民國台灣」模糊處理。簡言之,蔡英文的路線是對台獨模糊,也對「一中原則」模糊。

歷史機遇 相信自己能承擔

 「雙重模糊」策略,雖不足以讓兩岸互惠交流,但也沒讓北京下不了台。相較之下,賴清德「務實台獨工作者」的自我描述,就是一枚不定時炸彈。英國《金融時報》在賴清德就任民進黨主席前夕評論,賴清德雖試圖以「務實」修飾「台獨」,但「傷害已經造成」。這項評論成為「賴清德詛咒」,暗示他若登上大位,兩岸戰爭風險會更高。對國民黨與民眾黨而言,若能提出可以安定民心的主張,並能說服選民支持,就可以翻轉台灣前途,轉危而安,這是在野黨的天職,也是取得政權的大好機會。

 國民黨人普遍對自己的兩岸路線心虛,認為主張和平就是對北京軟弱,就會被民進黨貼上「賣台」的標籤。但台海兵凶戰危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事實的敘述,2024選戰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民進黨受《台獨黨綱》拘束,國民黨與民眾黨沒有,對侯友宜而言,倡議兩岸和平比民進黨更有說服力,大陸更能接受。

 關鍵議題要「直球對決」,要「說真話」,才能讓人信任。在野陣營不少人精於算計、說話模糊,他們的學經歷條件可能比侯友宜更高,但始終得不到主流民意認可,原因在於人民看穿這些政客的論述只是為了自己的選舉,而非為了人民的利益。侯友宜不該捨長就短,而要勇於做自己。

 「和平就像空氣」,擁有的時候沒太大感覺,一旦失去卻無法生存。歷史的機遇落在侯友宜的肩上,侯友宜有條件為兩岸和平顯現曙光,問題在於他是否相信自己、相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