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勸善文化 大稻埕明善堂展開修復
經費1400多萬元 預計2025年完工
台北市大稻埕歷史建築明善堂展開修復工程,宣告過往曾作為勸善宣講用途的文化資產將重獲新生,也為大稻埕過往民間教化勸善的歷史留下見證。北市文化局表示,修復經費約1400多萬元,預計2025年竣工,未來1樓將規畫設置文史展示空間。
位於北市迪化街一段308號的店屋明善堂創建於清末,2012年5月8日經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保有一坎一落一過水的格局,原做為店鋪使用,於日據時期轉變為宗教空間,直至民國50年代,仍不定期有勸善者到此處「講古」,信眾後代多稱為「勸善堂」。
文化局表示,明善堂於50年代後,勸善活動日漸沉寂,才由具教化功能的鸞堂善社轉為單純祭祀的私設廟宇,祭祀神明包括儒釋道三家,成為具台灣傳統民間信仰兼容並蓄特色的廟宇。
文化局指出,目前明善堂由所有權人自行依原貌修復建物,修復經費估計約1400多萬元,預計2025年竣工,未來1樓將規畫設置文史展示空間,讓民眾了解多元的民間信仰,也盼修復後能串聯周邊不同的歷史建築或宗教活動,豐富大稻埕的庶民社會面貌。
文化局表示,大稻埕的歷史形象向來以商業、傳統產業為主,庶民精神生活層面也以霞海城隍廟為中心,沒有固定教義或經典的宣講勸善文化式微,時至今日不易再現,明善堂的存在與所留下的歷史痕跡,凸顯迪化街興盛一時的勸善文化。
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長邱稚亘表示,明善堂是少數以店屋形式存在的宗教空間,在當時相當於民眾聚會聽故事的場所,故事也多帶有勸善宣導內涵,因為所有權人提出修復申請,才將一般人不知曉的勸善文化挖掘出來,展現大稻埕不同於商業中心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