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冷眼看謝鋒「不可能的任務」
懸缺4個月後,中國大陸新任駐美大使謝鋒終於抵美就任。他剛在紐約甘迺迪機場落地,就表態中美關係面臨「嚴峻的困難和挑戰」,他將致力於強化兩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外界對謝鋒出使美國多正面解讀,但美中關係陷入惡性螺旋循環,信任早已崩解,謝鋒接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拜登融冰 聽其言觀其行
謝鋒赴美就任確實是美中關係解凍的新跡象,美國總統拜登上周末在日本G7峰會的記者會上就表示,華盛頓與北京的關係「應該很快可以解凍」。稍早大陸對外工作最高主管王毅,曾與美國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在維也納會談,這場「坦誠、深入、實質性、建設性」的會談長達8小時。大陸商務部長王文濤本周將訪問美國,將和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及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會談。不過,不能因而論定中美關係回暖好轉,北京仍將「聽其言觀其行」一段時間,才會定性兩國關係,但可以預期整體氣氛正朝向止穩的方向改變。
美國媒體透露,美國政府考慮解除對中國防長的制裁,以恢復兩國軍事高層對話機制,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中美之間需要保持必要的溝通,但美方不能一邊說要溝通,一邊不擇手段打壓遏制中國,對中方官員、機構和企業實施制裁。環球網社評認為,美國應該為兩國關係的實質解凍創造更多條件。陸方學者也指出拜登政府「加強同中國接觸」的意願,並不等於有意改善中美關係,更多是一種為滿足其自身利益需求的美式邏輯和話術,很難期待中美關係在短期內有實質性進展。顯然北京從官方、媒體到學界,都對美國疑慮仍深,信任不足,希望見到美方具體的政策調整。
拜登融冰的說法,不無將美中關係惡化甩鍋北京的用意,但觀察美國近期媒體和官方的戰略思考,確實可以看到美國試圖調整對中戰略的蛛絲馬跡。今年2月華盛頓郵報刊出曾任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顧問、現任康乃爾大學教授白潔曦的投書,指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應威懾而非挑釁北京」。她去年秋天在《外交事務》也發表一篇文章,警告美國不應落入與中國零和競爭的陷阱。她的前官員身分格外引人注意,因而帶動許多對美中關係的反思。
反中過熱 脫鉤改去風險
3月《紐約時報》發表〈對抗中國誰獲益?〉社論,認為中美雖存在矛盾,但要維持交往,交往能為兩國人民和世界帶來經濟好處。以國家安全為理由限制與中國貿易,短期看似有效,長期卻傷害自己。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表示,美國政府和國會對華言論「過熱」,急需「降溫」。蔡英文總統過境美國在洛杉磯和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面前一刻,路透社透露美國政府以低調的方式安排蔡麥會,其訊號不言而喻。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訪中後,使用「去風險」一詞描述歐盟與中國未來的經貿關係,不久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及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也開始以「去風險」取代「脫鉤」,這意味美國對新冷戰的策略有了調整。更值得注意的是蘇利文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演說,他對美國經濟有深刻的檢討,主動對長期以來美國所倡議,以尊重自由市場與反對國家干預為主軸的「華盛頓共識」提出批判。面對外有中國競爭,內有社會分裂的美國困境,蘇利文提出新的經濟論述,其中不乏「中國模式」的影子。
蘇利文的新論述,代表美國戰略的成熟,意識到美國必須自我改造,否則不可能打贏與中國的新冷戰。在這種戰略思維轉換與戰略自信甦醒的氛圍下,持續緊張的軍事對抗與全面性擠壓中國,既沒有必要性,也沒有急迫性,中美兩國渴望回到長期的制度競爭,而非意氣之爭。
根據霸權轉移理論,中美競爭已經進入結構化,短時間內都無法改變對方,也沒有一決高下的本錢,中美雙方必須找出維持對話與危機管控的機制。北京應該意識到這一點,不把拜登的融冰說看作美國政客的話術,而審慎重啟對話大門,謝鋒在美國的言論或許可以看作中方對此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