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0 方浩余

柯文哲社交時代的拉票策略

image
(圖/民眾黨提供)

 選舉信息傳播通路的短影音化,已成2024大選標誌特色之一。能精心打造短影音的參選人,自然能反覆鞏固和支持者的共同認識和情感聯繫,編織與支持者之間的「信息繭房」,迴避傳統媒體或政論節目有意為之的帶風向殺球。

 當前各候選人YouTube短影音,柯文哲每則平均約5至10萬點閱,多時能到15萬次,領先賴清德的1到3萬及偶爾破千的侯友宜。從內容來看,賴、侯短影音仍不脫公部門的政宣味,不是居高臨下,就是有甩不掉的父權威嚴。柯陣營則朝綜藝節目標準打造,不論是嚴肅問題或輕鬆橋段,都大量使用罐頭音效、幽默對白。

 有趣的東西就會一直刷一直看。這是社交媒體時代傳播的主題,也是演算法、參選人和選民兼觀眾的共識。到最後,選民之所以投票給某人,可能愈來愈少是關於路線、意識形態和政策內容的選擇,而是出於關注、追蹤所養成的粉絲情緒,或至少是對某位參選人長期作為「刷手機時偶遇對象」的陪伴功能或娛樂功能的回饋。這或許解釋了沒什麼組織票的柯文哲,為何在失去公職舞台後還能維持人氣不墜。

 過去那種忠誠選民守在電視機前,等待心儀選將在新聞出現2、3分鐘的年代已過去,翻轉競選團隊和強勢傳播方的權力關係。新時代的積極選民,不但可主動搜尋參選人影片,還能轉發社交軟體,達到組織拉票或激起親友圈辯論的效果。

 而具體到選舉技術上,過往把參選人行程與組織,政策與文宣系統切開的做法,也被逼出顛覆性的調整。過去參選人汲汲營營主流媒體多給好鏡頭與善意旁白,今天則要讓每個行程都能產出好看的影音,既不能傳統說教,也要避免淺層次的場面話,而是要娓娓帶出高屋建瓴的政策主張,起承轉合最好能在4、5分鐘內說完。在這方面,柯文哲比說教場面話過多的侯友宜、互動拘謹的賴清德是出色許多。

 柯文哲最為人尖銳檢討的,還是政策主張和重大價值不一致的問題。不過,隨著他透過自問自答、精心針對特定議題預擬問答腳本和事證畫面的Q&A短片「直銷」到選民面前,其政策主張一致性的短板,也就在這種新的傳播渠道下勉強過關了。

 盱衡3位參選人短影音的技術和操作意識,讓人有種目睹19世紀末英國海軍、日本海軍和滿清海軍的既視感。當價值觀偏保守者還在奚落柯文哲的演唱會不夠有「總統風範」,柯團隊正摩拳擦掌推出花絮短片,試圖力證「有趣的信息,會為自己找到傳播渠道」這一社交時代民主下的新時代拉票定律。到底哪一方的預設更能站得住腳?或許很快能在下一輪的民調得到論證。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