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9

社評/一個自稱台灣親戚的肺腑建言

image
旺報社評

 台北最近兩場重要外賓講座,一是東南亞影響力聯盟主辦的台灣版「香格里拉對話」,幾位重量級國際學者討論如何面對中美衝突,核心是「制衡」,因而帶出一連串對抗性語言,如防禦、制裁、嚇阻等,凸顯兩岸戰爭風險。另一場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的演說,是基於他個人生命歷程以及長期外交、政治、學術經歷,深思熟慮後的肺腑之言,帶來的是和平的訊息。

統一途徑 中國人的邦聯

 楊榮文從國際權力平衡論起,認為從長期來說,美國在經濟和軍事上都不可能遏制中國大陸,台灣的命運取決於美國軍事干涉的能力,因此時間並不在台灣這邊。對於台灣來說,越早談判越有利。

 楊榮文理解台灣人不想統一,但現狀終究不可維持,因此台灣可以提出自己對一個中國的詮釋,大陸不應該反對,他提出「中國人的邦聯」作為和平統一的途徑。有關「邦聯」的意見,過去也有學者提出來過,但這一次特別具有現實的意涵。

 首先,近年來藍綠激烈對立,統一被徹底抹黑,任何有「統一」字眼的提案,不是被直接排斥就是被迴避。如今由一位深具國際聲望的新加坡資深外交官提出,可以讓各政黨正視統一問題。再者,兩岸已經處於戰爭的極危險邊緣,講真話的人越來越少,需要勇敢的聲音喚醒社會的和平意識,以緩和緊張局勢。

 至於台灣對建言的接受度,可以從藍綠陣營反應看出,藍營原本主張和平統一,反應比較正面,綠營方面除了深綠媒體一兩篇嘲諷評論、外交部照本宣科的反應外,基本平和。比起過去對任何兩岸統一意見,經常出現疾風暴雨式的批判,態度和緩許多。畢竟「邦聯」等於是確認中華民國(台灣)的主權地位,沒有必要立刻排斥。更何況在內外壓力之下,民進黨需要表現出和平的姿態。既然是重量級外國友人提出,不妨靜觀其變。所以,大致上台灣內部對楊榮文的和平建言,表現出肯定或不否定的態度。

 大陸的反應也是重要指標。從過去的慣例來看,一旦有外國重要人士在台灣發表不利於兩岸關係的言論,大陸官方必然予以強烈譴責,這一次卻保持了沉默,值得深思。由於「邦聯」涉及到不同成員主權地位的獨立存在,按照「一國兩制」構想,邏輯上應該會反對,但大陸並沒有公開排斥。

 這並不意味贊成,但留下對話空間,這應該是楊榮文試探的真正目的。提出建議並不表示各方會立刻接受,但一開始起碼不會立刻排斥,既然雙方都有了不排斥的共同空間,就有進入正向對話的可能,由正向對話進入正向互動,最終進入實質談判,過程中戰爭的風險就大幅降低,終至免除。平心而論,任何外國人提出兩岸邦聯的構想,能讓大陸政府不直接排斥,是一件高難度的事情,需要很高的政治技巧。

楊榮文能夠做到這一點,絕不是偶然。他的演說內容展現了智慧和技巧,從學習太極拳談起,深入中華文化,再回憶參與兩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目睹台灣的政治變化,以及大陸的崛起。加上自己患重病的孩子受到慈濟志工捐獻骨髓的恩惠,充滿著對台灣土地和人民的深情。因此,不同於一般外國學者純粹就政治軍事來討論兩岸問題,經常用抗衡的角度對大陸表現敵意,結果只是刺激兩岸對立。

親戚家人 不願見到戰爭

 楊榮文自稱台灣親戚,在中國人認知中,親戚算是家人。這種搏感情的模式非常有效。他的論述循著歷史發展脈絡,充滿人道精神,自然容易讓大陸接受。兩岸問題本是歷史的問題,如果不在歷史脈絡中尋找解決方案,就不可能獲得和平。所有戰爭的爆發,在於各方試圖切割歷史脈絡,喪失地緣利益磨合的空間,終至發生悲劇。

 楊榮文說,身為親戚的新加坡,希望出現一個導向最終和平統一的漸進式過程,而不願見到戰爭,那將會是悲劇。在一大堆的粉飾太平、隨波逐流的評論之外,他的建言是難得的真話,也是兩岸的和平之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