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捅破台灣矽盾
社會觀察
中國成功工業化和資訊化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大事。被挑戰霸權的美國極力推動產業鏈去中化,這反加速中國產業升級,讓台、日、韓感受被替代的威脅。
日本於2022年創紀錄地有162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其主因是日本原本對中的巨額順差因技術優勢消逝而造成。南韓也差不多如此,中國半導體產業升級讓中國去年少進口900億多顆晶片,一些原本三星第一的產業變成中國第一;且隨著中國各產業技術升級,使得中國在國際市場對韓國的工業產品更具性價比優勢,這讓韓國在2022年破天荒地出現400多億美元的逆差。
跟日、韓不同的是,技術比日、韓沒多少優勢的台灣,在2022年卻有500多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何以致此?第一要感謝的是大陸讓利,有學者就估算ECFA約讓台灣多賺2、300億美元;第二是要感謝台積電,因為中國還沒產業升級到能生產高階(7奈米)晶片,對台灣高階晶片仍屬剛需,這讓台灣在2022年出口上千億美元晶片到大陸,但只從大陸進口約200億美元的晶片,因而享有約800億美元的晶片順差。
但這個剛需,已被華為上月底所發布的世界第一款衛星5G手機打破了。華為克服了美國的封鎖,用自主開發的半導體技術生產出7奈米晶片;而由於台積電含7奈米以上製程的營收占比近7成,意味當中國大陸在半導體晶片上開始能高度自給自足,華為的技術等於開始捅破台灣的矽盾。
半導體業占台灣總出口20%,但在逆全球化的今天,當經濟效益讓位於經濟安全時,華為讓大陸有了替代台積電和聯發科的政策選項。在極端情況下,若台灣失去對大陸享有的800億美元半導體晶片順差,台灣整體就可能破天荒地出現逆差情況。所以在華為技術突破後的現在,大陸是否收回對台灣的讓利,將對台灣經濟榮枯有關鍵的影響。
全球半導體晶片市場規模跟台灣GDP差不多大,中國就進口了逾6成,過去因其本土晶片自給率僅約2成,不得不致力於進口。未來,與其被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隔絕替代,台灣理性的應對方式應是開放對台積電已成熟的7奈米製程赴陸設廠,熱情擁抱華為訂單,好讓華為不計成本開發的高階替代製程被束之高閣,更讓中芯的中低階製程無利可圖。
當矽盾開始破損,外加更厚實的一層不是更保險嗎?可惜,經濟理性未必政治正確。(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農經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