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6

社論/不思避戰 陷軍備競賽死胡同

image
中國時報社論

 配合美國的對中全方位戰略競爭,以及民進黨一貫的「聯美抗中」思維,蔡政府無意改善兩岸關係,加強備戰,提升對中共威懾能力成為國安戰略的唯一選項。從擴大國防預算、延長義務役兵役時間到1年、加強後備軍人教召訓練,到增加軍事採購與國防自主建案,國防部最近更是變本加厲,要擴張運用預算權限。

擴權動支預備金

 國防部最近修訂《國軍軍事投資建案作業規定》,片面擴大動用第一預備金權限,這種「太上條款」立即被行政院主計長朱澤民打臉。朱澤民回應,第一預備金在任何的情況都可以用,但是要報行政院核准,5000萬元以上要經立法院通過,他不知道為何國防部要另訂規定,「是自已走到死胡同」。令人震驚的是,面對空前嚴峻的世界形勢與台海安全威脅,民進黨政府不思如何避戰,卻自陷只會升高戰爭風險的軍備競賽黑洞。

 連「自己人」朱澤民都無法認同,國防部的舉措顯然失當。首先,國防部壟斷新增迫切性建案的決定權,等於擁有先斬後奏的「尚方寶劍」;其次,原來《預算法》規定動用第一預備金需立法院同意,現在只要核備,立法院淪為橡皮圖章;利用修訂低階的「作業規定」來改變《預算法》,顯然是一種取巧手段;特別是利用總統大選期間進行重大修法,充滿政治算計。

 國防部以111年8月大陸民用無人機騷擾金門防區為例,辯護修改迫切性建案的合理性與必要性,表示反制系統要等到113年才能編列,造成戰力罅隙。但實際上國防部在111年的預算案中就已由空軍統籌建案編列總金額43.5億元的「遙控無人機防禦系統」預算,並得到立法院通過。

 國防部長邱國正表示,編列軍事迫切建案必須遵守規定、方法及程序,國防部不會趁機穿插不該有的東西,一定按照合宜程序進行,且動用預備金必須獲行政院核定,立法院如果認為有問題也可提報並審查。既然如此,國防部的作法豈不是治絲益棼,回歸既定規範機制即可。

 國防預算所引發的爭議只是冰山一角,蔡政府8年來國防預算成長38%,2024年的國防總預算包括基金與特別預算更高達6068億元,創歷史新高,GDP占比達2.5%,但仍未達美國希望的3%,與大陸國防預算規模更不在同一天平上,無限軍備競賽只會使兩岸軍力差距更形擴大。

選擇最危險道路

 台海中線的默契已經被對岸打破,解放軍軍艦繞台巡邏,軍機增加飛越台灣防空識別區已經常態化。面對台海的新常態,單憑台灣的加強備戰是無法有效嚇阻中共的武力犯台,事實上,許多美國專家認定,威懾已經失敗。因此,除了美國的軍事援助外,台灣必須透過對話尋求政治解決,改善兩岸關係,而非軍事對峙。

 美國的保證與承諾是台灣安全的最主要支柱,但美中關係的重要性終究優於美台關係,美國迄今仍維持「戰略模糊」,這是台灣必須面對的現實。美中關係進入關鍵時刻,大陸外長王毅預定本月訪問美國,最主要任務就是安排在11月舊金山舉行的「拜習會」,雙方就台灣問題形成默契或共識是會議的先決條件,在當前政治氛圍下,拜登政府對台灣議題的發言更趨保守、審慎,希望能以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現狀作為最大公約數,但中方一定會尋求美方更明確的宣示與行動,在這種情勢下,若台灣對美方仍保持過高期望顯然是脫離現實。

 台灣國安目前最大的挑戰,其實是民進黨執政以抗中意識形態掛帥,而原本應超越國內政治的國防部經常將軍事專業放一邊。如為了服務政治,硬是提前舉行「名不正、言不順」的國造潛艦下水典禮,缺乏完善管理與制度及內部支持,國造潛艦計畫已陷入政治風暴。而國防部又尋求擴大權限,規避監督機制,也難怪這次修改軍事建案作業規定立刻引發外界聯想到16年前的「鐽震案」。

 加強國防是國人的共識,但兩岸問題不是純軍事問題,也不應透過軍事手段解決,台灣人民共同期望一個永續和平、安定的環境,而民進黨卻選擇一條最危險的道路,使台灣陷入無止境的軍備競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