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2⊙陳舒曼

地震後你家安全嗎?一定要搞懂的結構體檢小知識

房產小學堂

image
(好房網雜誌提供)
好房網雜誌 2024 MAY. No.122

 四月三日花蓮一場規模七.二的地震,不僅震出幾家人的生離死別,也再度讓台灣高齡老屋的居住安危震出警鈴!如果你在買房的路上,那麼這回要告訴你如何篩選出健康的建築,若是家中受損,也教你如何體檢結構體喔!

 經過花蓮四月三日大地震過後,你發現自家牆壁開始有裂縫而心慌嗎?看著新聞上的黃標、紅標建築,擔心害怕自家結構同樣受損,不只每天晚上睡覺不能安穩,也擔心未來若有一天要出售時,被買家質疑牆壁裂縫影響結構安全?市面上常聽到的耐震宅、制震宅又是什麼?老房子真的不能再住下去了嗎?

 事實上,台灣處於地震帶,不可避免的會遇到規模較大的地震,而根據統計,全台平均屋齡已經達到三十年以上,甚至有超過一百萬戶住宅是五十年以上老宅,民眾與其心慌害怕,不如先從根本上了解建築法規,知道什麼樣的房子相對安全,還有買房前怎麼看出危險端倪,裝修時什麼事情千萬不能做,甚至學習地震過後該如何自己做基本建築體檢,習得相關知識,才能保護自己住得安心。

Q1.地震體檢/抗震、減震、隔震哪種最堅固?

A:根據國家實驗研究院解釋,若將地震震度與建築耐震能力以水桶和水族箱來類比,水桶中的水如同地表震動能量,水越多,震動能量便越大。而依據工法特色,建築的抗震程度略分為三種:抗震(耐震)、減震(制震)、隔震(免震),不過最重要的仍是「結構設計」,九二一地震後營建署已重新修訂建築耐震設計法規,只要經過結構檢測與補強就能符合耐震需求。

Q2.九二一大地震前蓋的房子真的不能買?

A:每每探討到老宅、屋齡議題時,都會有專家提及「最好不要購買九二一大地震前的房子」,這其中的原因,其實和建築法規的修改有關。原來,一九九九年台灣曾經發生芮氏規模七.三大地震,當年死亡人數達二千多人、受傷者則逾萬人,全台全倒房屋達五一七一一棟、半倒房屋則有五三七六八棟。

 結構技師戴雲發曾提出看法,認為當年建築物倒塌最大原因是「結構平面及立面不規則」,以及「單跨建築柱子太少」、「軟腳建築」所造成。

 而政府也重新大規模檢討修訂建築法規,實際內容包含:一、將建物耐震係數從約耐震三至四級提升為五至六級;二、牆、柱、樑增加綁紮繫筋的韌性設計;三、鋼筋及箍筋密度、箍筋彎曲角度從九十度變更為一三五度;四、使用高拉力鋼筋,禁用無韌性的水淬鋼筋。

 此後,政府於二○○二年完成修法,因此二○○三年後所申請到建築執照的建物,才是相對符合較高規範的建築。而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則表示,二○○五年政府又再度大幅修訂《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將全國依不同震區制定建築物最低的耐震係數。

 何世昌指出,二○○五年的修法內容相當詳盡,包含「檢覈垂直地震」、「弱層強度」、「五%偏心及具扭轉不規則性時之意外扭矩設計」、「檢覈容許層間相對側向位移角≦0.005」、「檢覈極限層剪力強度」、「強柱弱樑設計強度規範」、「樑柱構件韌性設計」等。在這之後全台所有新建物的結構設計與耐震係數都必須符合法規最低要求,只要有經過結構檢測或是老屋經過補強即可。

Q3.什麼樣的房子先天比較強壯或虛弱?

A:在二○○三年後取得建築執照的建物,在耐震等法規規範上,會較為縝密,而以屋齡來區分,便是約莫二十年為一個分界點。不過,並非超過屋齡二十年以上的房子就不安全,因為其實早在一九八三年後,建築技術規則就規定房屋建築需要耐震設計,而在一九九一年後建築物結構安全耐震設計也漸被普遍運用。

 畢業於台大土木系的品嘉建設創辦人胡偉良就指出,以結構形狀來說,單純、對稱,如方形、井字的建築物較不會產生局部受力集中情形,相對穩健,抗震力也較好;反之,若結構形狀是三角形或多角形屋就相對危險。

 此外,除了建築本身的結構安全外,建物所在的地質、地段等條件也大有關係。以高樓大廈來說,若是位於液化區,但沒有連續壁及地下基礎層的筏式基礎,就較容易發生建物傾斜、倒塌等情形;而若是透天厝、公寓等低矮建築,位於液化高潛勢區,沒有地下室,或只有部分地下室,這樣也相對危險。

Q4.地震後可以初步檢查房屋那些部分?

A:大地震後,民眾內心都會充滿恐慌,看到牆壁有裂縫,便開始擔心居住安全受到威脅,事實上,不管屋齡新或舊的房子,建議民眾都應該學會自行初步檢驗房屋安全原則,若發生異狀才能做出相對應措施,提升防震警覺。

 這邊也特別提醒,民眾在進行室內裝潢時,盡量不要拆除隔間牆,尤其是建築物一樓的部分,原因在於隔間牆雖然不是主結構,但在地震來臨時,卻能夠或多或少成為抗震的第二道防線,且裝修時切記不可以在樑柱上穿洞,避免影響建築結構安全。

Q5.地震後我家出現裂縫怎麼辦?

A:我們可以理解到,一棟房子各部位所負責的責任,也因此,當地震過後,家中有裂縫時,依照狀況的不同,會有不同因應措施,並非有裂縫就是結構受損,理解清楚狀況,就能夠住得安心。(全文請見2024年5月號第122期《好房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