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雄性紅色吳郭魚拚技轉 瞄準東協

雄性吳郭魚成長快速、體型大,國內養殖吳郭魚目前以雄性養殖為主,農業部水產試驗所今年成功培育「超雄性紅色吳郭魚」,與紅色雌性吳郭魚交配,子代雄性率逾95%,規畫明年開放技術轉移,有業者相當感興趣,盼改良超雄性技術,欲讓台灣紅色吳郭魚苗進軍東南亞。
台灣目前養殖吳郭魚以黑色為主,水試所統計,黑色吳郭魚1年產量約1億3000萬至5000萬尾,年產值33億元,去年最大出口國為美國,水試所2013年成功研發超雄性吳郭魚。
紅色吳郭魚(俗稱紅尼羅魚)1年產量僅700至1000萬尾,以內銷為主,多為生鮮販售,例如觀光地區日月潭周邊餐廳販售活魚料理,傳統市場也買得到,但因紅色象徵吉祥、喜氣,並與高價海水魚相似,身價是普通吳郭魚2倍。
水試所淡水養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張凱傑表示,吳郭魚早熟,個體常因過度繁殖難以長大,單一性別養殖較有利,吳郭魚養殖以雄性為主,因業者有超雄性紅色吳郭魚的需求,水試所2022年運用分生技術研發,目前超雄性紅色吳郭魚與紅色雌性吳郭魚交配,子代雄性率高達95至100%,明年可將技術轉移給業者。
基育生技公司董事長游卓遠表示,紅色吳郭魚在馬來西亞、越南等東南亞市場備受青睞,價格是黑色2至4倍,公司欲改良水試所超雄性技術以符合當地需求,例如長得更快、更紅、具抗病、耐炎等特性,另也使其擁有「基因條碼」,確保台灣紅色吳郭魚魚苗外銷但不外流,未來推展到東南亞市場,具體效益將慢慢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