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淪為側翼
時評
國會改革法案確定由憲法法庭裁准暫時處分,此例一開,形同宣告未來我國最高民意機關所通過的法案,只要與執政黨利益扞格,都可能循此方式被送進冷凍,這無疑是打著「依法依憲」之名,行「毀憲亂政」之實,民進黨口中的「民主已死」顯已到來。
憲法法庭於7月10日針對國會改革法案進行準備程序庭,隔天民進黨發言人吳崢就對外表示,「準備程序才剛結束,在野黨就開始質疑大法官,這是準備翻臉不認帳。」當時,這席話其實已經飄出一股「預知釋憲結果」的味道;果不其然,最終結果一如民進黨的鐵口直斷,要說此次處分有無政治力介入,用膝蓋想也知道答案。
過去,蔡英文執政時總是挾國會多數讓立院成為橡皮圖章,儘管屢屢引來多數暴力的罵名,但無論反對聲音再大,終究是站得住腳;畢竟,民主的基本原理就是少數服從多數。
如今,賴清德是「青出於藍」,即便未掌握國會多數,卻也能另闢蹊徑,以釋憲手段扭轉少數劣勢。就法理而論,他當然有權「依法」這麼做,問題是,當前大法官成員明顯具有政治色彩,在此前提下,所謂的釋憲,實已淪為「民進黨先射箭、大法官再畫靶」,憲法法庭儼然淪為賴政府「少數輾壓多數」的政治工具。
賴清德在520的就職演說聲稱,民主社會,人民利益至上,立法院的議事運作應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事隔不過2個月,這席話言猶在耳,但賴清德卻已用行動證明,他領導的國家是政黨利益至上,連解釋國家根本大法的大法官也淪為側翼,宣告台灣的民主已從蔡政府時代的多數暴力,就此退化為獨斷專行的少數一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