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7呂志翔

保護費只是前菜

資深媒體人專欄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公開表示,台灣為了國防須付「保護費」;前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加碼指出,台灣國防預算應擴大一倍。其實,國防預算還有迴旋空間,兵力嚴重不足才是最迫切的挑戰,而這是兩岸關係惡化,台海兵凶戰危的必然結果。民進黨政府卻熱衷於國軍轉型正義,對解決整體兵力結構與兵源不足問題抱持鴕鳥心態。

 高科技顛覆了戰爭型態,而俄烏戰爭與中東戰亂的啟示卻是,即使廣泛運用無人飛機、無人水面載具、AI,但在真正戰場上仍無法取代士兵。新科技、新武器需要更多軍人操作,加上戰爭本身的殺傷力與損耗,因此,厚植國防實力除了研發、採購先進武器,更須正視兵力不足的問題。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最近刊登「回歸軍事徵兵」專文指出,世界各國都已在嚴肅評估恢復或擴大徵兵制。在以色列,原本免除徵召的「極端正統猶太教徒」將納入徵兵行列;烏克蘭新頒布的動員令將徵兵門檻從27歲降為25歲;處於俄烏戰爭暴風圈邊緣的波羅的海國家紛紛恢復徵兵制度;台灣為了因應中共的威脅,志願役兵役也延長到1年。

 當台灣朝野為保護費一詞爭論不休時,忽略了歐布萊恩在《外交事務》季刊發表的專文強調,美國未來對台灣提出更明確保證時,台灣除了增加國防支出外,也必須擴大徵兵制度。《彭博》專欄作家瓦斯瓦尼建議,台灣應仿效澳洲,透過讓海外公民服兵役的方式來提振國軍人力。

 在美國壓力下,蔡英文政府確實對增加國防預算,延長義務役兵役做了相當努力,但台灣陸軍、海軍主戰部隊編現比普遍不到80%,後備軍人制度聊備一格,引發美國媒體、政治人物與學者專家高度憂慮,台灣是否有意願與能力擔負自身防衛。

 台灣兵力不足問題非常複雜,少子化當然是關鍵因素之一,國防部指出,內政部列管可徵役男預判,從2022年起呈逐年遞減趨勢,在今年首次跌破10萬人以下,共計9萬7828人,預計到2031年,更會下滑至7萬人。

 另一方面,由於兩岸敵意螺旋上升,戰爭風險遽升,待遇福利缺乏誘因,以及民眾對軍人認同感冷漠等諸多因素造成台灣年輕人從軍意願低落,志願役人數同樣逐年銳減,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指出,構成作戰部隊主力的自願役到去年6月底,只有15萬5218人,創下2018年度以來新低。

 在今年初的總統選舉中,「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成為競選議題之一,當時還是總統候選人的賴清德表示,這些都是選舉語言,也是配合中國的大外宣,充分顯示了他對國防問題的生疏與輕視。自從520就任總統後,賴清德與國防部長顧立雄將帶有意識形態的「國軍轉型正義」列為優先要務,迴避愈來愈嚴重的兵源不足問題。

 可以預期,台海安全形勢若持續惡化,以及美國將加強施壓台灣承擔更大的國防責任,而賴政府無力解決兵源問題,也不願改善兩岸關係,只能豪賭美國會出兵保衛台灣,或中共不會攻打台灣,將台灣命運交由美中競爭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