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治水不力 拿莫拉克墊背

凱米颱風襲台,高雄成為重災區,網路上開始出現將凱米與莫拉克類比的說法。然而,高市府近年大興土木又大肆宣傳獲得前瞻基礎建設不成比例的工程預算,卻無法完全反映在工程興建的初衷上,確實凸顯了高雄市民對此次風災造成災情的不滿。
凱米的風量、雨量尚不及莫拉克,真實致災程度亦是難以類比,拿凱米與莫拉克類比顯然不符比例原則。
只是,隨著高雄傳出重大災情,可發現有輿論開始強調凱米直逼莫拉克程度,似乎要製造出一種單純天災災害、災害強度已超過工程設計程度的合理說法,好掩飾來自於人為、人禍的缺失。這種策略在過去或可取信於民,能壓抑民眾不滿情緒,甚至透過發放災損金擴大補助等措施,以蠅頭小利讓民眾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情緒反過來同情執政者。
但這種情緒在2018年產生重大轉折,肇因於當年823水災,不過就是熱帶性低氣壓等級,竟對南台灣尤其是高雄產生重大災情,至此民眾對於民選執政者的施政容受度明顯降低,動輒微小災害就能指責是政治人物的缺乏關注所致,何況是災害更大的颱風災情。
再說,高雄近年受惠中央地方同黨執政,光「前瞻計畫」涉及水利建設部分就獲1265億補助,全台第一,綠營政治人物往往引以為政績大肆宣傳,但在光鮮亮麗的背後,整個高雄在此次風災卻產生逾200件的災情通報,且重災區不乏來自於捷運沿線地帶,甚或近年新闢設的重劃區,這種「新重劃區還淹水」的真實畫面與高市府近年的宣傳顯有強烈對比。
部分人士或可持續推稱是天災超過工程設計上限,甚至上綱到藍綠對立、中央長期重北輕南來轉移焦點,然而高市府難道不應檢討花費大量預算設置的抽水站規畫,在實際操作是否完全發揮效果?例如在持續大雨期間,抽水站產生停機空檔甚至因故未能開啟,是否也是造成局部地區嚴重淹水的肇因?
更甚者,高市府必須面對近年過度沉迷於軌道建設的開發與資金的投入,卻對廣大重劃區防治淹水的資源投入並未完全成正比的問題。
總的來說,眼見高雄大量區域成為水鄉澤國,民眾生命財產泡在水裡,若還想將凱米拿來跟莫拉克相比,藉此文過飾非,不僅無法有效對民眾釋疑,恐怕還更會引來民眾質疑,是不是有人又想要玩弄民粹的風災政治學,利用災難替自己換取政治紅利。(作者為前高雄市政府勞工局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