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事件平息 兩岸還有懸念
智庫論壇/專欄

延宕多時並備受兩岸各界關注的金門「0214漁船翻覆事件」,對於各方不安的心,日前兩岸雙方所謂的代表終於在金湖飯店重啟協商,並順利達成共識。對於家屬來說,沉痛的悲傷總算有個結果,雖然並不能完全接受,但發生如此不幸事件,兩岸各方都不好受,故只能以個案方式處理,但卻仍留有日後兩岸衝突下諸多層面的懸念。
這些懸念有涉及一個中國的主權問題、有涉及兩岸政治治權管轄及發生衝突時的法律問題,也有涉及兩岸軍事、相關協商層級、公署互動及涉及互信基礎和司法執法等問題,也有涉及兩岸民眾社會觀感及輿論導向問題,更存在兩岸觀念不同與認知差距等確實存在的問題,這些因素攪在一起,全都成為不折不扣的法律問題,其中有涉及到國際和區域的因素,也有觸碰到兩岸事務及涉及雙方法律適用的問題,這些諸多懸念並沒有辦法從0214漁船翻覆事件的處理而得到確切SOP處理的答案。
當然對於有無執法資格及界定,顯然兩岸海上執法產生變化,變成有權者、有能力者才有話語權及處理主動權,涉及到雙方各自談判當事人適格與紀律存在問題;另外,家屬的意願與證據的保全也是十分重要,兩岸雙方各自都有自身的程序需要走完,涉及到賠償更有主權及治權上的考量;對於發生衝突時的蒐證,對於第一時間審慎的回應,對於兩岸媒體各自取捨的事件導向,對於人道主義能發揚到何種程度?這些懸念並沒有因為此事件而得到解決。更讓人擔心的是,涉及兩岸區際法律適用及充分認知的人才又十分有限,這對兩岸未來埋下不定時爆發的導火線。
很難想像一方面賴清德總統在IPAC年度峰會時表示,中國威權主義的擴張,不斷提升灰色地帶的侵犯,破壞區域的和平穩定,並利用法律戰,或扭曲歷史的手段;認為法律和歷史不能作為對外侵略的藉口,直指中國大陸錯誤詮釋聯大2758號決議文是為了建構中國武力犯台的法理依據;另一方面,兩岸又能若無其事坐下來討論法律糾紛,因此若兩岸氛圍不改,恐怕日後的折騰是必然的,對話的空間幾乎是微乎其微。
因此,此事件只能說是暫時的處理,並沒得到問題的解決,這種情況是危險及脆弱的,畢竟當初大陸當局除了提出道歉賠償之外,還要求究責、釐清真相,案件雖然已進入司法偵查階段,但偵辦進度及法律差異仍是處於各說各話的情況。
至於,台灣對於執法範圍要回到過去的狀況恐怕已經喪失空間,而雙方都各自主張有權執法的新常態,自然無法避免產生兩岸法律的衝突;對於雙方堅守崗位的海上執法單位又如何在執法的手段和方法上拿捏分寸,恐怕也並不容易,兩岸要想創造穩定善意互動的環境,實在難如登天。
總之,金門「0214事件」只能得到暫時處理,並無法解決兩岸各項懸念;兩岸主權與治權問題不解決,談不上顧上面子與得到裡子,更解決不了此後兩岸政治、法律、軍事及執法上的懸念,漁船翻覆事件造成對兩岸漁民心理的衝擊需要輔導,對於受害者家庭造成重大打擊必須要給予補償,對於當地社會所造成心理上的陰影要給予紓解。
對於漁民的生計和地區漁權及海域安全,以目前兩岸情勢來看,要維持相安無事並不容易,我們必須思考事件後若再發生類似案件應該如何處理更及時、更有效、更順暢,以目前賴政府的兩國論主張和互信程度來看,可以斷言,日後還會發生衝突,那麼,我們就無法從這次事件中學到經驗與教訓。(作者為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