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反中取暖大會 台灣外交更孤立
完美的劇本搭配圓滿結局,首度在台北舉行的「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年度峰會,民進黨政府花錢搭舞台,外國議員配合成功演出一場反中大戲,但這種自嗨式外交只是在同溫層取暖,無助擴展台灣的國際空間,反而凸顯台灣外交走偏鋒,自我邊緣化。
聯外抗中 自我邊緣化
成立於2020年的IPAC於7月30日在台北舉行第四次年會,共有23國國會及歐洲議會、49位議員與政要專程來台出席,號稱是史上最大海外議員訪台團。民進黨政府希望藉此形塑重大外交成就的形象,但IPAC的極端反中屬性,以及峰會的時機與當前國際政治走勢格格不入等因素令人質疑,此次會議到底有何實質意義?
IPAC主旨在號召各國共同應對中國崛起對國際秩序與人權體系的威脅,強調自由世界承諾支持台灣,標榜是全球以單一國家為目標的最大組織。在年會召開前,台灣並非IPAC會員,但由外交部編列預算支持的台灣「民主基金會」卻是IPAC排名第一的夥伴,也就是「幕後金主」。此外,長期受到美國政府資助的「國家民主基金會(NED)」也是主要夥伴。台灣不是會員,卻不斷資助IPAC已引發質疑,今年更大張旗鼓籌辦耗費不貲的峰會,以「台海和平與穩定」為主題,並特地舉行「台灣講座」,邀請賴清德總統演說,為賴清德的聯外抗中搭建舞台。
民進黨宣稱由於先前台灣第二大政黨國民黨拒絕參與,導致不符合會員國須跨越主要政黨的條件。主張兩岸加強溝通、交流,促進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國民黨婉拒加入極端反中組織當然有其正當性。而IPAC則展現高配合度,主動修改入會規定,只要有第二個政黨同意就符合條件,由於民眾黨選擇參加,IPAC執行董事裴倫德在峰會宣布,台灣、哥倫比亞等7國正式成為IPAC成員,官網立即更新為5大洲40個會員國,IPAC身段柔軟,營造賓主盡歡的作風令人咋舌。
賴清德總統在會中發表「台灣的全球願景」演說,他刻意迴避兩國互不隸屬的兩國論、主權、國家認同、台獨等敏感議題,而聚焦他的「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並指控大陸錯誤詮釋聯大第2758號決議,與「一中原則」不當連結,企圖用來限縮台灣的國際參與,並且建構中國武力犯台的法理依據。在通篇演說中,賴清德只使用台灣與中國,諷刺的是,台灣在IPAC官網的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台灣)」。
悖離形勢 同溫層自嗨
至於再提2758號決議則是老調重彈,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伯格、副助理國務卿藍墨客確實於4月在世界衛生大會(WHA)前挑戰2758號決議的法律效力,但無論在政策與行動層面,美國仍重申一中政策,拒絕具體提案支持台灣參與WHA。以當前中共有183個邦交國,台灣只剩下12國的國際現實來看,賴清德掀起2758號爭議只會自陷困境。
賴清德演說最大的敗筆在他引述「北約峰會」的聯合宣言指出,中國是俄烏戰爭的「關鍵支持者」,「逢中必反」與完全附和美國使民進黨政府無法掌握、甚至誤判國際形勢,忽視地緣政治板塊已出現移動現象。烏克蘭外長庫列巴不久前就出現在北京,尋求中國協助和平停戰,他並向外長王毅表態,烏方支持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將繼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顯示民進黨對烏克蘭的外交徹底失敗。
義大利總理梅洛尼也於7月27至31日訪中,也展現了中義雙方開啟新階段、恢復雙邊合作的意願。烏克蘭與義大利都是IPAC的會員國,說明了IPAC對各國的政策影響力有限,更無法扭轉中國大陸在國際政治扮演更重要角色的趨勢。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問卷調查顯示,若台海發生戰爭,美國盟友日、澳、英、加可能在政治及外交上給予聲援,普遍不認為會投入軍事力量。賴清德誓言要推動價值外交,與全球民主國家並肩作戰,共同撐起「民主保護傘」,但激進的反中、仇中意識形態造成內部對立,兩岸敵意螺旋上升,悖離國際潮流,淪落到只能與同溫層的IPAC相互取暖,反映的是台灣更為孤立、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