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4 李武忠

台農產輸陸警鐘長鳴

image
(圖/澎湃新聞)

 中國大陸才剛宣布有條件開放台灣文旦柚進口,日昨又突然宣布將自9月25日起,中止台灣的新鮮水果、蔬菜、水產品等34項農產品免徵進口關稅,這也是大陸第三波針對ECFA早收清單產品,取消讓利措施,已達總項目(500項)的36%,若賴政府繼續堅持「兩岸互不隸屬」,否認「九二共識」,陸方是否一路走到黑(中止ECFA),在國內引發討論。

 台灣官方認定此舉係經濟脅迫手段,除表達強烈抗議外,也表示早有應對,「損失有限、影響可控」,還舉出2020年將鳳梨外銷到澳洲,2023年鳳梨外銷紐西蘭,還有紅肉的紅龍果外銷到日本的成果,來安國人之心,民進黨立委甚至說出「台灣農業不靠大陸很久了,我們打出一條生路」,引發網友抨擊。

 農產品外銷受到價格、規格、品質、食安、疫病、消費者喜好、關稅、檢疫檢驗、政治等影響,隨著國際農產品競爭激烈,貿易複雜化,想要開拓一個新而穩定的外銷市場並不容易,需要有完整的配套,而不是光靠一時的大補貼(如鳳梨外銷到澳洲每公斤補助105元運費);就以政府提到的鳳梨外銷澳洲為例,2021年鳳梨外銷到澳洲只23公噸,2022為10公噸,2023年15公噸;2023年鳳梨輸紐西蘭也僅1公噸且依序遞減,何來高端市場。

 再看看近三年台灣農產品出口總值從2021年的56.7億美元,縮減為2023年的48.9億美元(-7.8億美元);對大陸農產品出口總值從2021年的11.2億美元,縮減為2023年的5.02億美元(-6.18億美元);近三年台灣水果出口總值從2021年2.91億美元,縮減為2023年的1.63億美元(-1.28億美元),對大陸水果出口總值從2021年的1.07億美元,縮減為2023年的0.15億美元(-0.92億美元),還是無法彌補失去大陸市場損失,何況許多農漁產品只是改先進香港再轉往內地(2023年香港居台灣農產品外銷第四名,佔總出口值10.2﹪與大陸10.3﹪相近,且持續成長中)。

 儘管產業界多次呼籲,兩岸皆強調「農為國本」不應淪為鬥爭工具,應盡速展開善意對話,台灣政府卻只顧大撒幣、大內宣,積極營造不靠大陸市場的假象,甚至藉此機會激起台灣社會「仇中」、「愛台」情緒,讓兩岸民眾更加疏離,也讓大陸的惠台和讓利措施,難以發揮效用。

 而農民何辜,他們只是想把辛苦種植的農產品,以好的價錢賣出,讓家人過上安穩的日子,只是這些年在台灣務農相當辛苦,不僅要擔心天然災害、缺水缺電,還要擔心隨時可能因兩岸關係惡化而遭到限制出口,成為高風險的產業。

(作者為農漁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