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1 蘇泳霖

美對台軍援 衝不破抗中天花板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美國白宮公布,總統拜登授權國防部調撥5.67億美元(約新台幣179億元)對台軍援,包括防禦物資、軍事教育和訓練,成為美國迄今最大一筆對台軍援。近期美台軍事合作傳出「過期物資」與「交付延遲」等負面風波,美方此次對台最大軍援雖有抵消負面風波的意圖,但整體而言,象徵意義大於實際價值。

 之所以說此次軍援的象徵意義更大,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美國大選只剩最後1個多月的衝刺期,台灣議題在兩黨辯論中的熱度並不突出,一方面是因為「挺台」或防備大陸侵台已成為朝野共識,另方面是因為川普「使用者付費」的思維與傳統共和黨菁英產生扞格,故川普也沒有輕率在選戰中打「台灣牌」,以免陷入尷尬。因此,拜登政府撥出對台軍援經費,對民主黨選情屬於「加分安全牌」。

 其次,分析此番軍援的內容,包括為訓練、庫存、反裝甲武器、防空和多域態勢感知提供經費,還包括無人機。可見,此次軍援並不包括台灣急需的飛彈、戰機等高性能武器。

 同時,既然美方闡明是因應「不對稱戰略」,那麼軍援重點也可能放在「第一擊」乃至共軍登陸之後,如此台灣要如何把戰線盡可能拉長、拉深?此外,在「多域態勢感知」部分加強軍援,也有美方借援台之名義加強對共軍偵查之意圖。

 以此次對台軍援為例,再次印證了未來無論誰當選下屆美國總統,美中關係都會呈現出「高中低」的分層架構:高層對抗、中層競爭、低層合作。其中,高層對抗聚焦政治、軍事、意識形態領域,但雙方均有意管控對抗,不至於演變為戰爭。中層競爭集中在經貿、科技、國際領導力等領域,是變數最多、最不穩定的形態。低層合作則偏重於移民、禁毒、氣候暖化、地方政府與低階外交事務。

 例如,就在大陸外長王毅在聯大指出「2758號決議沒有灰色地帶和模糊空間」,並在聯合國多個場合指責美國的同時,卻在會議間隙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會談,這屬於高層對抗,王毅會見布林肯旨在管控對抗。就烏克蘭、中東等議題,王毅頻頻與中方友好國家舉辦多邊會議,屬於國際領導力的中層競爭。大陸外長助理兼政策規畫司長在紐約與美方對口官員舉行中美外交政策磋商,磋商的名稱看似級別很高,實為低階官員的溝通機制。

 在上述架構下,台灣必然是美中高層對抗、中層競爭的場域,如圍繞2758號決議所衍生的台灣國際空間問題的拉扯等。但只要中美雙方維持溝通、協調、合作,賴清德政府的抗中政策就會存在天花板,無論是美國對台軍援,還是民進黨兩岸路線,短期內都無法突破這個天花板。(作者為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