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1 沈迺訓

40萬民兵只是紙老虎

image
(圖/總統府提供)

 總統賴清德近日主持「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首次會議,會中提及政府預計培訓40萬可恃民力,目標之一是「必要時支援軍事行動」。會用到「恃」字來形容此舉措,想必是想借用「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來強化民眾對政策的認同。問題是,真的有此政策的實施「必要」?

 此次的「民兵說」並不新鮮,其本質不過就是把近年國防部公布的最新國防報告書中強調推動的「城鎮戰」,企圖以不對稱作戰思維推動重層嚇阻,迫使敵犯台失敗的目標予以具體化。這種「決戰境內」的戰略,實質上已表明敵我軍力的消長,已經到不得不放棄決戰境外的戰略構想,因此採取七傷拳式—傷人七分自損三分來嚇阻敵方進攻意圖。

 屆時一旦戰局落入「城鎮戰」企圖以40萬民兵大海阻擊敵軍的局面,代表國軍已完全喪失台海的制空權、制海權。世界戰爭史表明,表面看來40萬大軍確實可觀,倘一旦面對敵軍重裝部隊進行大批次的登陸,萬一又無外國援軍及時來援,戰意瓦解之快必將呈現兵敗如山倒的摧枯拉朽,已可預見所謂的「40萬民兵可恃民力」將重演49年國軍抓壯丁充數的翻版政策。

 戰爭永遠是政治的延續,一旦意識到無法在政治上無法獲得想要的目標,作為手段工具的戰爭就成為沒有意義的徒勞無功。完全可以想見一旦敵軍登台,將採取一切加速台灣民眾士氣低落、絕望、社會失序的手段,讓這些情緒快速升高到臨界點,迫使台灣政府放棄戰爭選擇談判。想利用民兵打一場進入絕望階段的戰爭,已經違反了戰爭永遠是為了政治而服務的本質。

 因此,40萬民兵的政策只會徒然導致軍費預算的連年暴增,面對戰爭時完全派不上用場,更不會發揮預想時的重大作用,充其量只是在事前發揮一種嚇阻的態勢,增加共軍犯台事前的軍事成本,其政治功能遠大於軍事功能,因為可以拿來當外部問題內部化的政治工具,透過販賣仇中的戰爭恐懼,方便執政者對台灣人民實施高效的「恐懼管理」。

 台灣必須揚棄玉石俱焚的戰略思維——近乎是一種情緒勒贖而無法改變結果的堅持;否則當共軍看到美軍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陷入城鎮游擊戰等恐怖攻擊泥淖,驗證美軍打「有限度的戰爭」反而處處落入被動的戰略局限性後,極可能在面對城鎮戰時改採「無限度的戰爭」,島存人亡將會是台灣人民不可承受之重。(作者為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