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救市政策的效應與挑戰
名家專欄
中國自9月24日推出一系列救市政策方案,政策推出後第1周滬深300指數上漲15.28%;其後雖有震盪,但至10月25日的1個月間,滬深300漲幅23%,港股則上漲13%。對照同期間新興市場2%、全球0.47%的漲幅,中國這一波政策顯然發揮效應;但效應的持續則有待強而有力的財政政策,以及經濟結構改革的成功。
首先,雖然政策效果第一步顯示在股價上,但股價反映的究竟是企業未來的獲利情況,也奠基於整體經濟未來的發展。因此政策是否能達到「穩經濟」目標,還是最關鍵的。唯有經濟穩定才能增加就業、提高薪資,重建信心,創造民間消費及投資持續成長的正向循環。
尤其,中國今年前三季的經濟年成長率5.3%、4.7%及4.6%,雖高於今年全球平均的預估值3.2%,但與新興市場平均值4.3%十分接近。1年多來的物價變化亦顯示警訊。今年8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年漲0.6%,9月份續降至0.4%;生產者物價指數更自8月份的年跌1.8%,擴大至9月份的2.8%。物價下跌造成企業獲利受損,更可能造成通貨緊縮的預期心理,陷入自我實現的惡性循環。為避免陷入通縮泥沼,此時為景氣加油門的政策推出,實有必要。
其次,這一波中國救市政策目前以貨幣政策為主,財政政策為輔;雖初見成效,但為避免曇花一現,外界期待會有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及更多經濟社會結構改革政策的出爐。一般而言,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具短期刺激效應,但在民間消費及投資等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貨幣政策的效果往往不如財政政策。
檢視中國9月以來多項貨幣及金融政策,可見其龐大規模及對股市房市的支持。除調降0.5%存款準備金率至6.6%,及調降7天期政策利率自1.7%至1.5%,首次推出的「互換便利」允許金融機構以手中債券、ETF、滬深300成分股作為抵押,向人行換取國債、票據等高流動性資產,首期操作規模5000億人民幣。以此換得的國債可再次抵押獲得現金,且限制此現金必須投入股市;因此能創造資金投入股市的乘數效果。此外,人行以相當低的利率貸款給商業銀行,藉以供應商業銀行放款給企業進行股票回購,首期額度3000億人民幣,並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鼓勵長期投資的市場生態。
房市振興方案亦多有著墨。除調降存量房貸利率0.5%,另調降第二套房自備款比例,調高住房再貸款比例,支持地方政府回收符合條件的閒置土地,及支持收購存量房等措施。這些措施雖有助減輕民眾房貸壓力,卻可能對解決房地產問題效果有限。因為大陸目前房市最大問題是許多建商已完售,卻沒有足夠資金完成建案。對此,中國推出「保交樓」措施,期讓建商完成建案並交屋;但此部分資金缺口極為龐大,初估需3至4兆人民幣挹注;未來是否推出強而有力的財政政策,也因此被強烈期待。
最後,財政政策的重點更在於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地方政府長期依賴「土地財政」作為收入來源,這幾年隱性的「表外負債」因此隨著地方政府的財政赤字大幅攀升。中國財政部今年10月12日的記者會雖未提出具體數字,但強調「中央財政有較大的舉債空間」,並宣布將以發行超長期國債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增發額度則待11月初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公布。地方政府債務壓力減輕後,城鎮化及戶口制度改革的持續推動,社會安全網的加強建構,更是維持中國長期經濟成長的必要條件。(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