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1張登及

國際社會與全球南方

焦點評論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國際社會」與「全球各國」是國內與英文媒體常見但濫用的主詞。近期有國內媒體稱「世界各國」正在慶祝萬聖節,唯獨中共民警在上海取締奇裝異服;似乎跟「中國支持俄國侵烏在『國際社會』遭到空前孤立」的論述如出一轍。其實認真看一下各國的國情和宗教情況可知,這樣的新聞寫作廉價而偏頗。

 很多作者會情不自禁地用「國際社會」占據言論制高點,實際上只是指「跨大西洋共同體」。事實上,英國學派也被其他學者批評囿於歐洲中心主義的,沒有考慮西歐—北美以外國家的歷史經驗,以致於其「無政府的有序」只建基於全球化—大航海時代(其實即是殖民時代)以來的規範和理念;其核心有三:西伐利亞的主權國家體系、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個人主義的民主制度,可合稱「自由國際秩序」。

 但這些「規則為基礎」的秩序,一開始只適用於西方「文明國家」。意即殖民地和「東方專制」(如非洲、拉美、印度、中國、日本、朝鮮)因不夠文明或根本「野蠻」,不適用這些規則,而可以作為無主地或有限主權者加以侵奪。這是「雙重標準」合法化的歷史淵源,也是南北對抗、「第三世界」運動的起點。

 可能是「第三世界」過去具有排斥蘇聯/俄國的暗示,「全球南方」在21世紀變成更合適的非西方世界的代稱。不過在剛通過的2024金磚國家《喀山宣言》中,儘管新加入的土不太算「南方」,包括印尼與越南、泰國等其他12個新夥伴國,應是標準的南方國家。該集團尚未把自己直接等於「全球南方」代表,但習近平已表明金磚集團是「全球南方的第一方陣」。曾領導1955年「萬隆會議」的印度,更自詡為全球南方的天然領袖。

 苦於西方列強施加殖民主義的經驗,確是「全球南方」的共同身分,也是國際危機中,這些國家形式上會展現團結、集體發聲的原因。儘管主流經濟學家堅稱,西方殖民也帶來法治與產權制度,是經濟現代化成功的唯一保證。但包括東亞新興經濟體,也是用各具特色的方式,才在冷戰結構特許,使「國家」對「市場」具備高度自主性的條件下,獲得高速增長與現代化。所以當主流媒體以「國際社會」為名,對個別南方國家興師問罪,也時遭這些國家諷以「雙重標準」,制裁體制多事倍功半。結果是西方與非西方、南方與北方,都陷入道德相對主義的困境。

 台大學者石之瑜以「關係主義」取代現實主義的分析方法,可以發現不單是西方中心主義,事實上是國家中心論,導致「南北對抗」式的全球南方,最終難以得出南方大國政要們想要塑造、領導的「南方集團」。因為「南方」的殖民/後殖民共性,實際上同時共存於殖民者與被殖民者,而不限於地緣政治的空間劃界,也不具有固定的「北方」作為他者。這種「關係」存在並超越以國家為中心的「國際」社會,所以「北方」要把「南方」綁定為可爭取的安全化資源,會遇到不選邊、不合作。發生如以巴衝突時,也有「北方」會脫隊,投票支持「南方」。(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